蕭何傑出的戰略規劃

[ 歷史故事 ]

【綱】夏四月,諸侯罷兵就國。

【綱】漢以蕭何為丞相,遣張良歸韓。

【目】初,漢王以項羽負約,怒欲攻之。

蕭何曰:“雖王漢中之惡,不猶愈於死乎?”

王曰:“何也?”

何曰:“今眾不如,百戰百敗,不死何為!夫能絀於一人之下,而信於萬乘之上者,湯、武是也。臣願大王王漢中,養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

王曰:“善。”乃就國,以何為丞相。

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漢王之國。張良送至褒中,王遣良歸韓;良因說王燒絕所過棧道,以備盜兵,且示羽無東意。

——《綱鑑易知錄》

公元前206年4月,18個諸侯各就各位,回各自封地,漢王劉邦任命蕭何為丞相,並送張良回韓國。

劉邦當時是坦然接受這一分配方案的嗎?

這正是劉邦的優勢,識人用人,知人善任,該信任的時候毫無保留。劉邦之所以能悄無聲息地重返三秦之地,並最終能在關中立足,打下據點與楚霸王展開拉鋸戰,這完全是受益於全盤採納了蕭何的在進入蜀地之前的戰略規劃。

在此後的楚漢爭雄戰爭過程中,劉邦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己打成了光桿司令,蕭何正是仰仗著蜀地綿綿不絕的補給才能一次又一次地給劉邦輸送著兵員與糧草輜重。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當大漢建國論功行賞之際,劉邦才毫不猶豫地、力排眾議地將蕭何的功勞排在了第一。

由此可見,戰略人才的重要性遠遠高於戰術執行層面的人才。當然,那種可以高瞻遠矚制定戰略綱要的人,也都是百年一遇的大才。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蕭何不僅具備了高瞻遠矚的戰略規劃能力,而且還有著高超的戰術組織執行能力,在楚漢爭雄階段,劉邦每打下一片土地,蕭何就能消化一片土地。

此外,在家族發展方面,蕭何也有著他高瞻遠矚的一套,所以我們會很驚奇地發現,大漢帝國曆代帝王,動不動就把蕭何的後人找出來重新封為酇侯,直到漢宣帝時代,劉詢還在滿世界地尋找蕭何後裔,找出來後立即就封侯。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