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漢字中,如果要找出一個字代表河南,恐怕沒有比“中”字更有分量的了。單單從聽覺上判斷,河南人愛說“中”是出了名的。走進中原大地, “中”字幾乎與你寸步不離。讚賞別人時,豎起大拇指說“中”;被對方拒絕時,禮貌性回應說“中”;協商談判中,讓步時也說“中”……河南人為什麼愛說“中”呢?
“中”字的來源
“中”的義項極其豐富,在《辭源》中的解釋有20多個,但沒有一個是貶義的。“中”又是一個極其古老的漢字。“中”字首先是一種象形文字,大致經歷了由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的演變。其本義要從甲骨文溯源。在甲骨文中,“中”字中間一扁口,口上加一豎,有兩種寫法,一則豎在左側,一則豎在中間,像建於口中之旗,其本義為旗。旗在口中,又引申為左右之中而有中間之義。如此,“中”成為一個方位詞。
就方位而言,“中”跟四周或兩邊的距離相等,這說明事物在某個範圍內。《說文解字注》中說:“中,內也。”既然在內,於身體而言,內部有限,所以後來,“中”又有心的意思,曹操在《短歌行》中有“憂從中來”的說法。於內表示內心,於四周則表示對等或均勻。《周禮·考工記·弓人》載:“斫摯必中,膠之必均。”意思是說,砍削精緻,厚薄得宜。此外,“中”還有正得其用的意思,如“中用”.除此之外,“中”還有很多引申義,如“好”“能”“忠”,這也說明瞭漢字由形及意的規律。
“中”字的歷史意義
“中”的方位意義,註定與河南結緣。河南在地理上位於我國中部。據《尚書·禹貢》載,禹建立夏朝分天下為州,位於中心的便是豫州,後來又稱“中州”“中土”.古人的觀念,九州即為天下,“中州”即“天下之中”.這也符合古人的建都觀念。
《呂氏春秋·慎勢》中曾說:“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立宮,擇宮之中立廟。”司馬遷也認為,都城應建在天下之中,“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國各數百千歲”.正是由於這個認識,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歷朝都城一直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徘徊,也就是河南地區。洛陽、開封、鄭州、安陽等地成為古都也就很合理了。
當“中”成為國都的選擇標準,一些詞語便出現了,如“中央”“中國”“中華”等極富象徵意義的詞語。至此,“中”字的歷史文化內涵進一步豐富起來。
“中”字的哲學思想
歷來國都所在,必然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往往也成為各種思想碰撞交流的地方。歷史上出現的百家爭鳴,諸子百家彼此詰難,其發生地雖然廣泛,但都是以洛陽為中心。此時,人們不斷反思自我行為,“中庸之道”的思維觀念和行為方式逐步形成。何為中庸?南宋理學家朱熹認為:“中者,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名。”這和“中”的本義其實是相通的。同時,由“中庸”之道,進一步延伸至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不懈追求,“中”在大的意境中便有了和諧的意味。受中庸思想影響,久而久之中原地區人們的言談之中,自然就離不開“中”了。作為方言的一部分,有學者推斷“中”字在北宋時期基本定型,人們的言談之中頻繁用“中”,並延續到現在。
一個詞的使用頻率越高,其背後的文化內涵也越深厚。在河南方言中,“中”字無疑是最有豐富文化內涵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