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真的有“免死牌”嗎

[ 歷史故事 ]

古裝劇裡常出現這樣一種反轉:某臣民犯下死罪,處決之前,家人突然拿出本朝先帝御賜的“免死牌”,將罪人從鬼門關拉回。古代真的有這種免死牌嗎?

還真有!免死牌的正式名稱叫“鐵券”,是一塊帶有銘文的鐵牌子,外形如弧狀的瓦片。有的鐵券銘文用硃砂填充,字型為紅色,所以叫“丹書鐵券”;有的鐵券銘文用黃金填充,所以叫“金書鐵券”;還有的鐵券本身就為黃金材質,因此有了“免死金牌”的說法。古代的鐵券一般一式兩份,一份放在太廟或宮中,一份發給受賜人。使用時,兩份鐵券能契合在一起,表明鐵券的真實性。

鐵券制度草創於西漢。漢高祖劉邦是草莽出身,靠著眾多老哥們兒的奮力輔佐才奪取了天下。當了皇帝鐵券的各種優待中,並無免死的內容,也起不到免死護身的作用。司馬遷曾做過統計,漢初封的功臣有一百多個,到了漢武帝太初年間,這些功臣的後代只剩下五個還被“封侯”,其餘都“殞命亡國”了。可見,漢朝鐵券根本無法免死。

到了唐朝,鐵券制度正式確立,鐵券的發放和使用變得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這時候的鐵券才真正具備免死的作用。唐朝鐵券的銘文內容一般由四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是賜鐵券的日期,受賜者的姓名、官爵、邑地,此為受賜基本資訊。

第二部分記載受賜者的功勳業績,解釋為何能夠受賞鐵券。此部分多為讚美之詞。如唐僖宗賜給陳敬瑄的鐵券中寫有“卿五山鎮地,一柱擎天,氣壓乾坤,量含宇宙,戮奸能如剪草,除莠更若焚巢”.聽上去簡直就是皇帝給大臣拍馬屁。這麼給你戴高帽,你還好意思不忠心事主嗎?所以,古代鐵券的首要作用是維護皇權統治。

鐵券的第三部分是核心內容,會寫明賞賜你哪些特權,免死的內容也在這部分。一般會寫“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小罪隨便犯——以及免除死罪的次數。具體免幾次呢?受券者本人通常可免死七到十次之多,子孫後代還可以免死一到三次。鐵券的最後是結束語,一般會有勉勵語,鼓勵受券者繼續報效朝廷。在這部分,皇帝會起誓發願,說些類似“山無陵、天地合”風格的誓詞,以保證鐵券長期有效。

宋、明兩朝沿襲了唐朝的鐵券制度,也做了一些調整。明朝鐵券的免死次數比唐朝縮水許多,最多隻能免死三次,子孫後代一般只能免死一次。這說明君主專制制度在不斷加強,皇帝對大臣的駕馭更加嚴格了。

在存世的鐵券中,最古老、最著名的,當數唐朝錢鏐的鐵券。錢鏐當年平叛有功,被唐昭宗賜予免死鐵券。唐朝滅亡後,錢氏後裔一直珍藏此券。宋太宗、宋仁宗、明太祖、明成祖、乾隆帝都曾觀賞過此鐵券。明朝的鐵券,正是朱元璋參考了這個鐵券製作的。直到1959年,錢氏家族將其世代珍藏了一千多年的鐵券捐獻給國家,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