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憑啥總是排第一

[ 歷史故事 ]

武廟四聖十哲七十二將,憑什麼姜子牙排在第一位?憑什麼他是主祀呢?

憑什麼“太公在此,諸神退避”?

姜子牙,兵學奠基人,兵家鼻祖,武聖,百家宗師,中國古代第一位軍事家、韜略家。

對姜太公,中國史學界是有定論的:中國古代的兵論、兵法、兵書、戰策、戰術等一整套軍事理論學說,就其最早發端、形成體系、構成學說來說,都始自姜尚。中國古今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谷子、黃石公等人都學習吸收了姜子牙的《六韜》。所以說姜子牙為兵聖、兵家宗師、中國武祖,是當之無愧的。

可以說,沒有太公的理論及其所建立的齊國兵家,則不會有在當今世界影響範圍巨大的中國兵學理論學說。

這段話是什麼概念呢?就是說在上古時期,在那個大家都拿著青銅甚至石制的弓、箭、戈、矛、刀、斧兩邊對沖互砍的時代,姜太公就提出了行進、撤退、增援、殲滅、圍城、後勤、運動戰、組織度等理念,後世中國的諸多軍事家,只不過是在這個體系下持續不斷地完善與補充而已。

真正的萬師之師。

這就是武廟首祀,姜子牙的重量。

作為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最大的貢獻,是自他以後,“河山統一”這個詞,就刻在了每一箇中國人的骨血裡。

在未能完成大統一的、被認為最窩囊的兩宋,多少人眼裡滲出血地說著:“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從自己,到父輩,到爺爺,到爺爺的爺爺生前沒看過九州一統的樣子,死後告訴兒孫:收復失地時,要記得來墳上告訴我。

即使是保守派司馬光,說的也是“竊以為苟不能使九州合為一統,皆有天子之名而無其實者也”.秦檜,不叫保守派,叫投降派,說“故土其實可以不收復”這樣的話,是要被做成雕像,唾罵千年的。

什麼“魏武用兵,彷彿孫吳”,什麼“投鞭斷水,平燕定蜀”,都是虛的。秦皇漢高唐宗明祖等十幾個大一統君主往這一站,聚光燈和排面都在這邊。

為什麼總說第一人,通常是最偉大的?因為他們總是在挑戰那個時代想象力的上限,而能做成的,更會受到萬世景仰。

春秋戰國,天下紛擾數百年,許多人出生時就是幾十個諸侯國,到老死也是幾十個諸侯國,也沒人覺得有什麼不妥。古之帝者,地不過千里,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亂,殘伐不正,猶刻金石,以自為紀。正如歐洲中世紀一千多年,大家心安理得地在自己的方寸之地做著國王、領主、騎士、農民……別誇耀什麼率軍橫跨阿爾卑斯山,兩千年前有個叫諸葛亮的從綿延五十華裡的祁山脈早就跨過,祁山脈可是比阿爾卑斯的平均海拔還要高出一千米。

而在遙遠東方的某位君主,透過函谷關,投向地平線的一瞥,就已經註定了一個民族的心氣。

換句話說,這就是那個年代的星辰大海,一個最終實現了的星辰大海。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是無上的功績。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