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國旗的時代
最早的國旗出現在16世紀,誕生於荷蘭人反抗西班牙取得獨立的戰爭中。在此之前,古羅馬帝國只有軍旗,中世紀的歐洲以貴族領主的徽章旗幟為主。
中世紀的歐洲其實是大大小小封建領主的集合體,每個領主都有家族徽章,也稱紋章,一般畫在戰袍、盾牌和旗幟上,既是本家族的代表,同時也用於戰場上的敵我識別。
這些徽章的圖案五花八門,動物、植物、城堡、武器、工具、色塊等等幾乎沒有任何限制,像法國波旁王室的紋章是藍盾金色鳶尾花,哈布斯堡家族的徽章是黑鷹等等。
直到16世紀歐洲各國交戰時,雙方揮舞的都是印著王室或領主徽章的旗幟,只有荷蘭人打破了這個傳統,因為荷蘭爭取獨立,並非以某一位領主為核心,而是荷蘭人民自發參與了這場戰鬥,需要一面代表荷蘭的獨特旗幟。
荷蘭當時被稱為“尼德蘭”,屬於法蘭克王國及繼任的神聖羅馬帝國,領主是奧蘭治親王。16世紀前期,分為奧地利和西班牙兩個支系的哈布斯堡家族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疆域遍佈整個歐洲,荷蘭便是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支系的一部分。
作為荷蘭的宗主國,西班牙派遣總督管理荷蘭事務及徵收賦稅,奧蘭治親王也要服從總督。但荷蘭人對西班牙的統治非常不滿,經濟和宗教因素都很強烈。
於是,荷蘭人在1579年打響了獨立第一槍。
西班牙軍隊使用的自然是哈布斯堡黑鷹徽章旗幟,荷蘭人卻發現自己沒有合適的旗幟。雖然奧蘭治親王站在荷蘭人民一邊,但荷蘭人並不認為自己是為奧蘭治親王而戰,用他的徽章旗幟顯然不太合適,荷蘭人民應該擁有自己的旗幟。
最早的三色旗
講究實用的平民們很快創造了一面從未有過的旗幟,橫條紋橙、白、藍三色旗,這三種顏色都源於奧蘭治親王的徽章,以表明奧蘭治親王與荷蘭有很重要的關係,但又不完全代表荷蘭。
這三色中最特殊的是橙色,“奧蘭治”的本意就是橙色,跟中國人姓“白、黃”是一樣的。至於為什麼選擇條紋旗,最大可能性是因為製作簡單,找塊白布刷上橙藍兩色即可,比印製那些圖案複雜、花裡胡哨的徽章要容易得多。
不僅如此,荷蘭人的實用主義還體現在這面國旗的演變上。1581年7月,哈布斯堡被迫承認荷蘭獨立,成立“尼德蘭聯省共和國”,橙白藍三色旗成為共和國的國旗。奧蘭治親王也斷絕了與哈布斯堡的臣屬關係。
大約在1630年,荷蘭宣佈將國旗中的橙色改為紅色,理由是原來的旗幟在海上和戰場上不易分辨,改成紅色並加深藍色後會更醒目。今天的荷蘭國旗就是紅、白、藍三色,橙色早已不是國旗色。
有人認為這又是荷蘭人的實用主義在作祟,當時的橙色是由紅黃兩種顏料混合而成,經過長時間風吹雨淋後,黃色顏料首先被沖掉,只剩下了紅色,荷蘭人索性改成紅色,以降低製作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