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陽樓記》今猶在,不見當年范仲淹

[ 歷史故事 ]

一、

1046年,滕子京給他的好友范仲淹寄了一幅畫,名字叫《洞庭晚秋圖》。畫中的洞庭湖煙波浩渺,遠處的堤岸芳草遍地,一座寫著“嶽陽樓”三個字的建築聳立在那裡。

這是滕子京的政績工程,他想讓范仲淹為新建的嶽陽樓寫一篇文章。范仲淹鋪開宣紙,拿起狼毫筆,正準備一揮而就時突然醒悟:“兩年前,我們這批人被貶到各地,雖然都在地方上幹得不錯,但大家還以為我們是瞎折騰。為什麼我不能借著這次機會,向世界發出我們的聲音呢?”

是的,范仲淹要借寫文章的機會做一件大事:“我要為改革代言,為天下蒼生代言。”眾所周知,“為蒼生代言”是歷代聖賢才能做的,范仲淹究竟有什麼底氣,敢做這樣的事情?

二、

兩歲時,范仲淹就失去了父親,母親帶著他,改嫁給一戶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名為朱說。從小,他一直以為自己是朱家的孩子,直到23歲時,他看到兄弟們鋪張浪費,就勸他們要節儉一點。誰知道,朱家兄弟隨口就說:“我們用的是朱家的錢,關你什麼事?”從此以後,范仲淹才知道自己的身世。

在宋朝做官一條路。范仲淹只有努力讀書,考取功名,成為官員,才能不再寄人籬下,抬起頭來做人。

1015年,27歲的范仲淹考中進士,並被授予正九品的官職。職位不高,俸祿不多,但他依然把母親接到身邊奉養。

1026年,母親謝氏病故,范仲淹穿著喪服回老家守孝。現任應天府留守晏殊早已聽說范仲淹學問好、人品正,是個人才,於是,就請范仲淹主持應天府學校的教務。

范仲淹欣然上任。到任後,他制訂了一套教學計劃,不僅督促學生照章執行,自己更是以身作則。經過整頓,學校很快就扭轉了學風,並且吸引了很多外來學生旁聽。

透過主持教務,范仲淹讀懂了杜甫為什麼會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喊。從此以後,不論在哪裡做官,他都以“辦學校,興教育改變命運,常懷悲憫之心,才有大慈悲之愛。

三、

在宋朝,有一點與眾不同的地方:官員被貶,是很光榮的事。被貶,證明官員不畏權貴、敢於抗爭,換句話說就是“積極作為”.范仲淹的仕途就在升遷、被貶、再升遷、再被貶中,慢慢地實現心中的夢想。

1029年,范仲淹首次成為朝廷官員。大好前途擺在他眼前,該站隊就站隊,該巴結就巴結,熬個朝廷大員等退休就得了。可他偏偏要抬扛,因為他覺得宋仁宗已經長大了,太后繼續垂簾聽政不符合政治規矩,緊接著一封“舉報信”就扔向了劉太后。

要知道,劉太后的權勢堪比慈禧,范仲淹會有什麼下場都不用問。晏殊問他為什麼要跟太后對著幹,他說了一句很感人的話:“只要對朝廷有好處,即便有殺身之禍,也在所不惜。”

從此以後,范仲淹的仕途就沒順利過。被貶出京後,他不停地給朝廷提建議:修建宮殿太費錢,停了吧;各部門的閒雜官員太多了,裁一點吧;官員的工資少,容易腐敗,還是漲點吧。但得到的結果都一樣——沒人理。

劉太后去世,作為反對過她的人,范仲淹被調回京城擔任諫官。恰好那年旱災、蝗災一起爆發,他請宋仁宗派人去考察一下民情,宋仁宗也不搭理他。范仲淹脾氣上來了,一再力勸。最終,宋仁宗拗不過范仲淹,只好派人去地方撫慰民情。

宰相說了算,哪有宰相包攬的?”不僅批評宰相的工作,還給宋仁宗送來一幅《百官圖》說明情況。

批評完太后批評皇帝,批評完皇帝批評宰相,這誰能受得了?很快,范仲淹就被貶到饒州。縣令梅堯臣給他寫了一篇《靈烏賦》:“你說點好聽的就行了,像烏鴉報喪一樣說話,誰受得了你?”范仲淹看了後,回家也寫了一篇《靈烏賦》。其中有一句話足以作為中國讀書人的行為準則:“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1040年,宋、夏邊境戰事吃緊,宋仁宗又想起了在“江湖之遠”的范仲淹:“朝廷考驗你的時候到了,去吧。”就這樣,范仲淹與韓琦成為安撫使夏竦的副手,開始衛戍西北的軍事生涯。多年的鬥爭和打擊讓范仲淹很心累,但是祖國需要,刀山火海也得闖。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