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作為交易媒介、儲藏價值和記賬單位的工具,從古至今都扮演著重要的社會與景物為主。
在古代,自秦惠文王二年(前338)鑄“秦半兩”開始,至1916年袁世凱的“洪憲通寶”止,其間雖有王莽一度行刀幣的插曲,但方孔圓形鑄幣的霸主位置從未被撼動過。
方孔錢上的文字,常規中還有例外
收藏家王雄在其專著《古錢收藏筆記》中講了這樣的故事。
明朝弘治年間的某日,時任大學士劉健和丘睿曾結伴遊襄陽。他們來到一口古井邊,劉健碰巧踢著一枚方孔圓錢,便隨口說:“丘兄,你的學問像這古錢,傳世如今,可惜沒有一根繩子將它們串起來,四處散落也。”丘睿反擊道:“劉公,你的學問似這古井,常年湧泉,可惜無汲水之物,又將奈何?”
相互揶揄之後,哥倆哈哈大笑。劉健仍興致不減,說道:“古時,泉與錢通用。古泉,方孔圓錢也。它象徵城市中的一口井,表示泉水和財富。”丘睿補充說:“泉道乃學道,學道乃人道,古訓也。”
秦漢時期的“半兩錢”和“五銖錢”均為主幹銖兩體系,到了唐宋,鑄幣出現年號,以確保封建王權的“政治正確”。寶文體繫有別於前銖兩體系,這種鑄幣形制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新皇帝一上臺,要改新的年號,在貨幣上鑄新的年號。比如康熙通寶肯定是康熙當皇帝時候鑄造的,光緒通寶肯定是光緒當皇帝的時候鑄造的……唐代的開元通寶肯定是唐明皇李隆基在位時的錢幣,因為只有他才用過“開元”的年號嘛。
錯了!開元通寶是唯一的例外。
隋朝末年,大官僚唐國公李淵藉助農民起義的力量奪取了全國政權。李淵初入長安,一改歷代以“銖”“兩”為錢名的貨幣制度,鑄行“通寶”錢幣。“通寶”很好理解,就是流通中的貨幣。而開元,毫無疑問就是開創新紀元的意思,李淵的意思是,我們唐朝包羅永珍,奮發進取,一鏟隋末混亂之風。這貨幣銘文,活生生的就一政治廣告。
“開元通寶”四個字筆力蒼勁,端莊俊雅。《舊唐書》記載:“開元錢之文,給事中歐陽詢制詞及書,時稱其工。其字含八分及隸體,其詞先上後下,次左後右讀之。自上回環讀之,其意亦通。”
也就是說,這四字兒無論你怎麼迴環讀,都是誇我們唐朝呱呱叫的。而歐陽詢用篆、隸、楷三體雜糅的書體來書銘文,既遵循了北朝後期及隋朝書法的復古之風,又有所創新,真的是很“唐朝”。
錢文字身包含的書法藝術愈加引起藝術家和考古學家的注意,北宋貨幣大觀通寶,是由徽宗趙佶御題錢文;據傳,蘇東坡在宋神宗時期曾經書寫過元豐通寶的錢文。
隨著經濟發展和行政秩序的規範,到清代,古幣背左滿文是寶,右滿文是每個造錢局名,其實就有點類似今天的形制,幣面不僅有了額度,還有了發行機構。
錢幣背後藏著歷史的興衰成敗
南朝陳宣帝陳頊太建十一年(579)鑄行太貨六銖,錢文中的“太”字比以往寫法多出一個點,猶如淚水滴漣;“六”字,如同一人形,其雙腳呈八足開,雙手做叉腰狀,儼然是在叉腰哭泣。南北朝時凡哭喪者皆做站立叉腰狀,當時百姓認為此錢是在“叉腰哭天子”,乃“喪錢”,為不祥之兆。奇怪的是,陳宣帝陳頊真的就在一片哭聲中駕鶴西去了。之後,他的兒子陳叔寶繼位,乃一大昏君,後被隋軍俘虜,自此陳國被除。
一到亂世,缺少規範統一的行政秩序,鑄幣往往“百花齊放”,花樣繁多。周元通寶始鑄於周世宗顯德二年(955),是五代時期鑄行最多的銅錢。
當時,因戰事頻仍,本來資源就貧乏的後周出現了嚴重的糧食短缺。百姓為了購買別的國家的糧食,導致後周貨幣大量外流。鑄錢需要銅材,周世宗柴榮情急之下,下令毀佛鑄錢。此舉遭到佛教徒和文武百官的反對。
錢幣在當時的唯一功能,是充當等價物流通,然而,南宋名將劉光世卻用錢幣來“打仗”。他了解到金軍思鄉心切,希望北歸,於是鑄造金銀銅錢,上面寫著“招納信寶”四個字。俘虜敵人不殺害,命令手持銅錢回營招降。
有想歸順的,到江邊執錢作為信物。前來歸順的絡繹不絕,一時間,金兵士氣渙散,逃走者不計其數。後來,此事衍生成語“招降納叛”,原意指收容接納敵方投降叛變過來的人,以擴大自己的勢力,現在指收羅壞人,結黨作惡。
元朝末期,各地的反抗活動風起雲湧,其中,尤以紅巾軍的勢力最為強大。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紅巾軍領袖韓林兒在劉福通的扶持下登基為帝,自稱小明王,以亳州(今安徽亳州)為都,建國號大宋,年號龍鳳,並鑄龍鳳通寶錢,而文楷書“龍鳳通寶”,錢背光而無文。錢幣的正面“龍鳳通寶”四個字中的“龍”字,最後一筆比較短,而“鳳”字下面同時又長了一點,有人以為這是在鑄造錢幣時的失誤,其實這是一種習慣而已。
龍鳳通寶並不能“龍鳳呈祥”,後來紅巾軍軍力分散、內部不和,幾年後韓林兒被朱元璋率軍挾至安徽滁州安置,最後溺死於瓜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