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標誌,食物就是標誌之一。就像街口的小吃店,總有一些,會成為路標的。把各個年代的流行食品排列一遍,就會發現,時代不同了,口味也在變化。
食物是歷史的烙印。
在秦漢以前,食物與生產力有關。夏商之時,人們剛從茹毛飲血的時代走出來,吃的大多是肉,養的少,獵的多。烹調方法也都以煮和烤為主,很少有油炸,那時候沒有經濟作物,拿什麼搞食用油呢?
但到了周朝,大家種出了黍稷稻,大概就是高粱小米大米之類,還有豆子,就有蒸飯和煮飯之說了。剛開始的時候,麥子絕對是奢侈品,吃上面的大多是貴族。後來鐵器普及了,才導致大規模開墾農田,糧食才推廣普及。那時有句話叫“肉食者鄙”,說是吃肉的人沒遠見。那時候的人,認為吃糧食才是高階的,吃肉的是落後的。大米白麵,是身份和地位的標誌。
順帶說一句,那時候在北方,魚絕對是稀罕物,因為人工飼養的少,可能只有鯉魚,其他的,都得到河裡現抓。所以孟嘗君的門客馮諼抱怨“食無魚”,那就是講待遇呢,相當於現在的人說,怎麼沒魚翅龍蝦啊?
漢朝是淮南王劉安和他的八公煉丹的時候研製出來的,說吃了可以長生不老。漢朝的另一個貢獻是炒菜,考古者發現了漢朝有了鑊,就是炒鍋,加上油料作物大盛,推測炒菜出現在漢朝也是合理的。
唐朝上,和西域串得很厲害,很多外面的食物,都在中國紮了根兒。據說當年坊間最流行的食品有三樣:餢飳、畢羅、胡餅。賣這三樣東西的小店,就像現在街頭的“成都小吃”一樣多。這些東西都是從西域傳來的,餢飳就是炸油餅,畢羅可能就是包子,有蟹黃畢羅、豬肝畢羅、羊腎畢羅等好多餡兒,想吃哪個吃哪個。胡餅呢?就是芝麻燒餅夾肉。後來安史之亂,唐玄宗跑到半道餓了,就是楊國忠到大街上,自費買了胡餅,拿來給皇上吃。
宋朝中存在。一樣是涮鍋,宋朝已經很流行了,因有“浪湧晴江雪,風翻晚照霞”之美,被稱作“撥霞供”。不過這種吃法一直有爭議,有人認為它混淆了食物的味道,實在粗俗,爭論一直持續到清朝,為未來中國的飲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明清兩代餐飲界缺少食物創新,但卻在向製作的精細上發展。比如精細的四大菜系,比如滿漢全席極盡奢華之能事……烹調手法增加,味道花樣百出,但繼承的,還是老派的唐宋基礎。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辣椒在清朝傳入中國並被接受。辣椒先透過海運交易進了福建浙江,沒流行開,然後慢慢向大陸腹地發展,進湖南,進四川,進雲南……到了道光年間,終於落地生根,大為普及。
有了食油、辣椒、醬油,加上水和鹽,人類就基本什麼都能吃下去了。
再過上幾百年,人們回憶起我們這個時代,會想起什麼呢?我想說的是羊肉串。看現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哪裡沒有羊肉串的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