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權更迭有風險

[ 歷史故事 ]

王朝時代,最高權力在一家一姓手中傳遞,即使這樣,也充滿了不確定性。因為在多數情況下,皇帝的配偶多,生的兒子也多。就算兒子不多,還有兄弟子侄。而秦漢之後,此前西周時代的嫡長子繼承製度大體被廢除,只要是皇室的男性成員,理論上都可以繼承皇位,一個皇位,惦記的人多了,就有麻煩。

為了保證皇位順利傳承,一般來說,解決的辦法是,預立太子,在老皇帝駕崩之前,把繼承人定下來,然後給他找師傅,再配備一個班子,讓他練習處理政務,有的朝代,比如漢唐,太子府還配有一定的兵力。據說這樣做了之後,大臣們就覺得國本已固,天下無憂了。

可是,這樣一來又會惹出另外的麻煩。老皇帝立了太子之後,雖說慢慢老去,卻不會馬上駕崩。老皇帝沒打算放權,太子卻一天天長大,老是接不了班。皇帝家又不像布衣百姓淡薄,雙方之間為了權力,難免發生牴牾。萬一有人從中挑撥,兩人沒準就打起來了。漢武帝和衛太子,就是這樣打起來的。

就算立了太子,父子之間也相安無事,但老皇帝人老心不老,又有了寵妃,寵妃生了兒子。老皇帝愛屋及烏,想要把皇位傳給寵妃的兒子,這時候,太子的位置就危險了,如果太子也有勢力,這時候皇位交替中依舊會有風險。最典型的一個案例是,漢惠帝差點被他爹劉邦給換了。

退一步說,就算太子老老實實,也沒招老皇帝討厭,地位依舊穩固,但如果老皇帝周圍的寵臣們不喜歡太子,那麼在皇位交替之時,還是會有風險。

北宋的趙家,第一任皇帝駕崩的時候,沒有傳給兒子,反而傳給了弟弟。這件事,史書上沒有說清楚,但燭影斧聲,已有諸多疑點。待到宋太宗當皇帝,也預立了太子,即後來的宋真宗趙恆。按道理宋太宗駕崩,趙恆繼承皇位應該沒問題了吧?

不,還真出事了。

宋太宗將死之時,他最親信的內侍宦官王繼恩不喜歡趙恆,暗中聯合當時的參知政事李昌齡、掌握禁軍的殿前指揮使李繼勳,外加上皇帝身邊一個起草詔書的知制誥胡旦,想在皇位轉移的關鍵時刻,把皇位傳給他們喜歡的宋太宗的另一個兒子楚王趙元佐。他們只瞞了一個人,當時的丞相呂端。

這個呂端平時稀裡糊塗,經常弄不明白事,王繼恩也沒太把他當回事。當宋太宗駕崩的時候,宋太宗的皇后讓王繼恩去招呂端入官。王繼恩去見了呂端,但沒有提太子登基之事。呂端嗅出了這裡面的名堂,馬上命人把王繼恩鎖起來,自己奔進宮內,跟皇后一起,立即讓太子趙恆登上皇位。即便這樣,當新皇帝登基之時,呂端還要讓人把簾子捲起來,看清楚裡面坐的是趙恆,才帶領群臣,三呼萬歲。一場大風險仗著呂端大事不糊塗的決斷,才算過去。

帝制時代一個最大的風險就是難以讓權力和平交替,或多或少都會有點波動,稍有不慎,就會變成一場風波甚至政變,地動山搖,王朝和社會難免跟著動盪。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