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抃的救災智慧

[ 歷史故事 ]

熙寧八年(1075年),吳越連遭旱災、蝗災,繼而爆發瘟疫。越州(今浙江紹興)災情尤為嚴重,震驚全國。如果任由災民到處亂跑,很可能會引發更大的瘟疫。這個時候最好的做法就是把災民聚集在一起,隔離控制起來,防止疫情擴散。可是,儲糧早就見底,根本無法救濟災民,當地官員束手無策。趙拚臨危受命,趕赴越州救災。

救災之初,趙拚就命令各地官員統計資料,災民有多少人,分佈在哪裡,需要多少糧食供應,做到心中有數。然後,組織募糧募錢救災和開展生產自救,以工賑災。以往,災區官員都會抑制糧價上漲,但是趙拚卻反其道而行之。他命人貼出公告,宣佈政府不抑米價,有多餘糧食之人儘管“增價糶之”。各地米商見有利可圖,紛紛運米前往越州,一時間越州境內竟然米積成山。經過短期的暴漲後,米價猛然暴跌,甚至比災前更低。

然而,官府在分發救災糧的時候卻遇到了難題,由於災民太多,現場出現擁堵、哄搶現象。另外,趙拚深入民間要隔日才能拿到足夠的糧食。趙拚又做了一個人性化的補丁:男女隔日分領糧食,但每次可以領到兩天的糧食。此舉又進一步減少了同一時間段內領糧的人數,避免混亂。

在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平衡中,越州平穩地度過了那一次荒年,沒有爆發更大的瘟疫。趙拚巧用市場規律救災振荒,使“生者得食,病者得藥,死者得葬”,把災荒影響降到最低程度。後來,各地官員都關注學習這次救災經驗。江西知州曾鞏還撰寫了一篇《越州趙公救災記》,這篇文章就像一本救災的工作手冊,成為地方官員再遇到災害時,能夠效仿的守則。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張良妙計收韓信
下一篇: 審判廳前母伸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