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政監督機制上,清朝設立的六科給事中併入都察院,與當時劃分的十五道監察御史合併,以六科給事中“稽查六部百司之事”,以十五道監察御史“糾察內外百司之官”,合稱“科道”。給事中與御史的職責是監督中央與地方官員,糾劾違法行為,整肅官場風紀。
監察官員沒有監督皇室的權力,這是清朝開始的“特色”。
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燒燬後,為了滿足慈禧的願望,1873年秋天,同治帝釋出重修圓明園的上諭,並號召“王公以下京外大小官員量力報效捐修”。御史沈淮上疏力請緩修,同治帝大怒,飆了股勁,再次下諭修園。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名御史遊百川(1822—1895,1862年中進士,1867年遷御史)也上疏委婉地懇請緩修。
清帝的“龍鱗”真是逆不得的,遊御史被革職。同治帝還發出警告:再有不識輕重的傢伙膽敢奏請緩修圓明園,一定嚴加懲辦。
於是,連開始的反對派恭親王奕欣,這時也掉過頭來“報效”工銀二萬兩,更不要談那些御史了。可見,清朝的監察官員不許挑戰皇帝的權威,否則就是“犯上”。
但是,御史在清朝歷史多多。
據《南屋述奇》記載,乾隆時期,一個叫管韞山的官員看不慣和珅玩弄權術、賣官鬻爵的張狂,但是,自己不是御史不好直接彈劾他,於是,很想謀個御史職位再彈劾和珅。
又有一個叫曹劍亭的御史,因為彈劾了和珅的家人劉全而被朝野上下交口稱讚。
可見,歷來痛恨貪官者,大有人在。
晚清歷史上,官員貪汙腐敗、生活墮落等等吏治亂象層出不窮,監察官員彈劾了許多簠簋不飾、瀆職誤國等不合格的官吏。
《睇向齋逞臆談》中說,光緒年間,王乃徵“以進士入翰林,為御史,直言極諫,風力聞天下。當斯時,朝貴之被其糾彈者,殆無不惶恐”。
王御史可貴在嫉惡如仇,為人正直,“事非徵實不舉,人非貪劣不劾,故人多憚之”。
王御史這個“反腐英雄”得罪了很多朝廷官員,特別是當時掌握大權的慶親王奕匡,後來被“挪窩”外放。
溥儀即位後,他的父親載灃監國,因為王乃徵曾是載灃的老師,所以得以一年升官5次,成為代理湖廣總督。此中不排除有很大的師生情誼成分在內,但跟王乃徵的政聲卓著也密切相關。
此外,晚清歷史上還有個名氣響噹噹的“三霖公司”,是指當時的三個御史:江春霖(1855—1918,福建莆田人,1894年進士)、趙啟霖(1859—1935,湖南湘潭人,1906年遷監察御史)、趙炳麟(1876—1927,廣西全州人,1895年進士)。霖、麟同音,於是就有了“三霖公司”的稱號。
江春霖官至新疆道,兼署遼瀋、河南、四川、江南道監察御史,訪察吏治,不避權貴,幹壞事的官員都怕他,6年之間,他的彈劾封奏有60多起,包括彈劾慶親王、袁世凱、徐世昌、孫寶琦等國家權貴。
趙啟霖1906年任監察御史,屢次上書論改革官制、禁菸、練兵、辦高等實業學堂等事。1907年,他上了《劾段芝貴及奕匡、載振疏》,揭發段芝貴用10萬兩銀子向當時執掌朝廷大權的慶親王奕匡祝壽,藉以謀求黑龍江巡撫一職,震驚全國上下。
趙炳麟也是1906年擔任福建京畿道監察御史的,上任的第二天,他就上疏“正綱紀,重法令,養廉恥,抑倖臣”,希望學習日本明治維新,立憲之初宜慎始慎終。後來他又上《論立憲預防流弊第二疏》,認為新編官制流弊太多,“於國體人情未審,徒為權臣專政之地”,矛頭所指,實為袁世凱和慶親王奕匡。1908年12月,趙御史連上《劾袁世凱疏》《密陳管見疏》兩個奏摺,稱袁世凱留在軍機處“後患無窮”,要求載灃除去袁世凱,但載灃懾於袁世凱勢力太大,不敢下手。後來的歷史驗證了,趙御史的見解相當正確。
“三霖公司”有兩大共同點:一是他們鐵肩擔道義、不畏權貴的捨命直諫精神在晚清歷史上名氣極大;二是三人都毫無例外地受到了權貴的打擊。
清朝御史還糾察官員的生活作風。清朝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五回中寫道:“京城裡的窯姐兒最粗最賤,不知怎麼那一班人偏要去走動,真所謂逐臭之夫了。有一回,巡街御史查到一家門內有人吵鬧,便進去拿人。誰知裡面有三個闊客:一個是侍郎,一個是京堂,一個是侍講。一聲說都老爺查到了,便都嚇得魂不附體。”
從部級幹部的畏懼情形來看,巡街御史的震懾力相當之強,沒人敢以身份來壓制御史,更不會甩他耳光。
但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晚清有的御史聲名也不是都很好。“蓋清末言官,大抵日事酬酢,酒酣耳熱,輒相與議論某也不法,某也失政……逞一時快意。”這樣的監察官員難免有些不負責任了。
御史作為監察官,雖然自身的品級不高,但是不管對方是多大官員,他們都不放在眼裡,有點像是“見官大一級”,即便是晚清重臣李鴻章,也曾受到過御史的彈劾。
只是,御史的工作也不好乾。《蕉廊作錄》裡記載:1888年,御史屠仁守上疏請慈禧太后收回停止垂簾聽政的命令,反被慈禧訓斥,革職處分;1889年,御史林紹年因為勸諫慈禧太后禁止各省的督撫向朝廷進獻報效銀兩一事被申飭;1890年,御史吳兆泰疏請朝廷停止頤和園的工程,也被奉旨交部嚴議,革職處分。
但是,公忠體國、關心民瘼、沒有任何私心的監察官員是受到人們景仰的。譬如前文中的御史遊百川不避權貴,敢於奏劾懲治皇族宗室的違法行為,並於1873年上疏諫阻重修圓明園等等,一時剛直敢諫之名轟動朝野。外任地方官後,勤政廉潔,其一身正氣,為世所頌揚。
歷史是最好的評判員,史書對正直敢諫、勇於擔當的監察官員的評價是相當高的,而且不吝筆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