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是西方的萬聖節,每年到了這個時候,美國總統都會舉行一項特殊的儀式:站在白宮門口,給裝扮成各色“怪物”的孩子們發糖。可以說,萬聖節的發糖活動已經成為美國總統任內一場不可或缺的形象秀。2019年10月28日,總統特朗普和夫人梅拉尼婭也舉行了萬聖節慶祝活動,兩人手裡各拿一籃糖果,分發給排隊領糖的小朋友們,因為小插曲不斷,場面甚是滑稽而溫馨。
那麼,這個用以展示總統親民形象的“秀”究竟是誰想出來的呢?說來你可能想不到,想出這個點子的人,居然是那位典型的“政客總統”——尼克松。
在美國,尼克松幾乎是“虛偽”的代名詞,時至今日,政論家如果說一個總統或州長候選人想靠製造虛假形象騙選民選票,最簡單的說法莫過於說他“像尼克松一樣”。
然而,尼克松得到這麼一個“典型政客”的標籤,其實也是被逼出來的。在20世紀50年代,其任期內很多實際政務決定都是由尼克松代勞的,甚至美蘇之間那場標誌性的嘴仗“廚房辯論”,也是尼克松替他跟赫魯曉夫打的。
如果放在以往,像尼克松這麼能幹的副總統,接艾森豪威爾的班沒有任何問題,但尼克松倒黴就倒黴在,等輪到他競選總統時,正趕上電視在全美鋪開。電視臺邀請他與另一位候選人肯尼迪進行全美歷史上第一場“電視辯論”,而這場辯論對尼克松來說則是災難性的——1960年9月26日,這場辯論在全美直播,如果你在廣播中收聽這場辯論,你會認為兩個人旗鼓相當,不分高下,但電視觀眾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情景:鏡頭裡的尼克松滿臉憔悴,目光躲閃,一舉一動都顯得底氣不足,而肯尼迪則光彩照人,活力四射,舉手投足間都充滿了領袖氣質。對比如此鮮明,觀看直播的6500萬名美國人幾乎立刻就能決定要把選票投給誰。
是的,你得承認這個世界上有些人生來就沒有什麼鏡頭感,而另一些人天生就是為電視直播而生的,而尼克松和肯尼迪剛好就是這兩個極端。有美國報紙甚至預言,經此一役,像尼克松這樣在電視面前沒氣質的候選人,哪怕再有行政能力,也要跟總統寶座徹底說拜拜了。
然而,所有人都低估了尼克松衝擊總統寶座的決心。在與肯尼迪較量失敗之後,痛定思痛的尼克松決定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到1968年再次競選總統時,他高薪聘請了電視臺的導演和形象設計師為自己設計形象,在鏡頭前的每一個走位、每一個動作都經過反覆推敲。在終於練出了“鏡頭感”之後,尼克松的競選團隊還首創了“電視競選廣告”。尼克松最終是透過這些形象設計,成功地擺脫了“典型政客”的最初人設,登上了總統寶座。
而在成為總統後,尼克松也出奇地注意自己在電視中的形象,萬聖節給孩子們發糖這個傳統,正是尼克松為了營造“親民總統”的形象而創設的。在1969年第一次發糖時,尼克松還出其不意地將一個可愛的小男孩抱起來,親了一口。一個和藹可親的“老父親”形象就這麼透過電視直播成功散播給了全美國。據說此後有很多人給尼克松寫信,都是拿家庭瑣事向他進行諮詢。
當然,要說尼克松留下的鏡頭中最為咱中國人熟悉的,還是他1972年訪華時與周恩來總理的那次永載史冊的握手。其實,這個握手也是尼克松考慮到電視鏡頭而特意設計的——在下飛機前,尼克松反覆告誡隨員要給其讓出空間,以便在與周恩來總理握手時能“擺拍”出最經典的形象。
曾經見到鏡頭就打怵的尼克松,就這麼把自己訓練成了一個“鏡頭前的總統”。不過,這份心得最終也毀了他,“水門事件”爆出之後,正是因為尼克松的“人設”崩塌,才迫使他不得不辭職以躲避彈劾。如此說來,電視鏡頭之於尼克松,還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