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不吝溢美之詞,說他“學為帝師,才稱王佐”,“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
這時,中晚明的商品經濟恰好非常發達,有一幫人留意到劉伯溫這個IP很有商業價值,於是接手繼續神化他。這幫人就是書商。那時,印刷業、刻書業迎來春天,順帶養活了一批職業寫作者,暢銷書《金瓶梅》就是在那時火起來的。
但蹭劉伯溫這個IP有兩個問題:第一,劉伯溫的著作不多,再怎麼重版翻印,市場總有限;第二,劉伯溫早已不在了,不可能出新書,無法進一步刺激市場。問題也許可以難倒書商,但難不倒致富的慾望。
他們請人做槍手替劉伯溫寫了很多書,涉及的都是劉伯溫擅長的領域,也都是暢銷書排行榜上常見的題材,什麼天文術數、陰陽卜筮、星相堪輿等。從中晚明到清末,江南乃至京畿的書肆長期擺著“劉伯溫著”的暢銷書:《白猿經風雨占候說》若干卷、《玉澗金書》一卷、《奇門遁甲》不分卷……這些書都相當好賣。
在一整套商業變現體系的操作下,書商悶聲發大財,把成名的機會留給了劉伯溫。劉伯溫更火也更神了,搞得清朝人修《明史》都把這些偽作收到劉伯溫名下,替書商交了智商稅。
不僅如此,萬曆年間,書商還發現,劉伯溫“寫”的書能火,那以他為男主的書肯定也能火,於是主打明朝的演義《雲合奇蹤》(又名《皇明英烈傳》)出街了,果然大賣,一版再版。書裡的劉伯溫呼風喚雨、逆知未來、神機妙算,無論情節附體。
被神化的劉伯溫成了一門大生意,商人看到了錢,另外一些人則看到了劉伯溫這個符號背後更大的價值。他們是天地會的人,總想搞大新聞。
劉伯溫是明朝開國功臣,又是大IP,天地會自然想把他好好利用起來。鹹豐、同治年間,在天地會的神壇上,劉伯溫和諸葛亮並列一席,其上有“伯溫塔”,鼓吹他遺下錦囊妙計,幫助反清志士推翻清朝統治。
到了清末,劉伯溫的預知能力被持續加碼。革命黨人說他寫了《燒餅歌》,在書中預言未來國家的命運,從明初迄今數百年間發生的重要事都說中了。
不管三七二十一,書商先感謝革命黨人又“發掘”了一本劉伯溫的暢銷書,橫豎再賺一筆,革命黨人則說:不客氣,人手一冊最好,這可是免費的革命宣傳啊。
原來,《燒餅歌》鋪墊了那麼多被劉伯溫預測然後“應驗”的歷史,如燕王靖難之變、建文遜國、李自成亡明等,都是為了加深最後預測清朝必亡的可信度。不過,在客觀上也助推了劉伯溫的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