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天津的林治遠,從天津大學的土木工程專業畢業後,一直做交通工程設計工作。沒料到建國大典前夕,年僅36歲的他接到了國旗杆設計的任務,也就是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第一個故事的原型。
1949年7月初,開國大典籌備,林治遠是天安門廣場整修工程的設計與施工負責人。其中的具體任務之一,就是在天安門城樓與正陽門之間的中軸線上修建國旗杆。因為開國大典時,毛澤東將要親手升起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林治遠接到組織交辦的任務後,無比激動,也深感肩負的責任重大,不敢有絲毫怠慢。
按照要求,旗杆的高度與天安門城樓應同高。經實地測量,林治遠得出的資料為35米。按理,35米並不是很高,製作起來也沒有困難。但在當時,剛剛解放的北京,一切都處於百廢待興,要找出適合用於做旗杆的材料絕非易事。當時,把整個北京城翻了一個底朝天,也沒有找到一根滿足要求的鋼管,可把林治遠愁壞了。他到處奔波打聽,最後得知市自來水公司有一些水管可以代用。他立刻奔了去,只找到了4根直徑不同、長短不一的無縫鋼管,一節一節地套起來,長度也只為22.5米,達不到35米高的要求。
情急之下,林治遠只好將測量的結果報告給天安門國慶工程指揮部。指揮部聽了彙報,當場進行研究,還徵求了有關方面的意見,雖然沒有滿足預定的高度,但是,鑑於特定條件,最後還是透過了審議,確定國旗旗杆的高度為22.5米。至於後來的焊接,也像電影裡描述的一樣,他周圍也沒有一個懂得焊接的技術員,於是,他親自上陣,在建設局車輛廠金工車間,把四根鋼管焊接在了一起。
開工後,國慶籌備小組領導來現場檢查工作時提出:升旗要自動的,請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親自升旗就更好了,更有政治意義。林治遠接到任務後,與有關技術人員一起設計出這樣一個方案:國旗自動升降,升降速度與國歌演奏時間一致,國歌奏完後,國旗升到頂端並自動停止。其實電動升旗的技術更難,當時全中國也沒幾個人懂。林治遠找來了建設局的梁昌壽協助,設計電動升旗裝置。後來,技術人員設計出了一個簡單的機械設施來控制升降速度,又在升降旗用的鋼絲繩兩端各焊了一個鋼球來控制升降開關,只要升降速度設施碰到兩端的鋼球,便會自動停止升降並自動斷電。
1個月後,旗杆底座、漢白玉欄杆製作工程完畢,國旗杆也豎了起來。為了毛主席能在天安門城樓上操縱升旗開關,林治遠設計從旗杆下引出一條導線,將導線透過鋼管橫穿過長安街,跨越金水河,然後順著天安門城樓東南角上升至城樓當中,與天安門城樓上安裝的開關連線。還有土造的計時器,以此來控制升旗的時間和速度,保證國歌奏畢,國旗正好升頂並自動停止。為防止升旗出現差錯,工作人立即進行安裝除錯,在旗杆下和天安門城樓上反反覆覆不知試驗了多少次。當認定自動升降設施執行情況正常,沒有問題時,才於9月下旬拆除了旗杆周圍的腳手架。至此,新中國第一根國旗旗杆高高地豎立於天安門廣場上。
9月30日晚上,為了確保第二天升旗萬無一失,林治遠和梁昌壽做最後一次實驗。然而沒想到就在這時,升降開關卻意外出了差錯。旗子升頂,馬達卻沒有停止,旗子被捲到了杆頂的滑輪裡,退不下來。此時,安裝旗杆的腳手架已全部拆除,人上不去,無法修理。林治遠迅速請消防隊火速增援。消防隊運來了雲梯,升起後仍差幾米夠不到旗杆頂,大家更加焦急了。見此情景,林治遠又找來能熟練搭綵棚的兄弟二人。兄弟二人來到旗杆下,毫不猶豫地穿上鐵鞋,冒著生命危險從雲梯頂爬到旗杆頂,把那塊大紅布取了下來。此時,總指揮聶榮臻和有關單位的負責人也到了現場,對故障進行了分析,並責成有關人員檢查時一定要細緻,每個環節都不能有疏漏。故障最終得以排除。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時55分,毛主席和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陸續登上天安門城樓。3時,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宣佈典禮開始。伴隨擴音器傳出的《義勇軍進行曲》,廣場上萬眾齊唱,歌聲如狂濤巨瀾。接著歷史性的時刻到來了,林伯渠大聲宣佈:“請毛主席升國旗。”毛澤東聽到後,便大步走到升旗按鈕前。
鮮為人知的是,開國大典中,林治遠就站在領袖身側協助升旗,升旗電鈕安在三腳架上,放在毛主席要站的地方。升旗時林治遠悄聲告訴主席:“把電鈕向右轉動一下就可以了。”當時,林治遠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協助升旗,而梁昌壽則是守在旗杆下,一旦電動升旗到頂還不停止就切斷電源。這個備用措施開國大典時並沒有用上。
接著,毛澤東親手按動電鈕,在《義勇軍進行曲》的雄壯旋律中,鮮豔的五星紅旗在萬眾翹首仰望的莊嚴目光中冉冉升起,中華民族開啟了新紀元。30萬人一齊肅立,抬頭瞻仰新中國的第一面國旗,人們心潮澎湃。毛主席也興奮地大喊了一聲“升得好”。話音剛落,禮炮齊響,全場沸騰。
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徵,開國大典之時,在天安門城樓升起第一面國旗,是多麼神聖而莊嚴。事後林治遠向同事們說過一句話:“當看到五星紅旗順利升到旗杆頂戛然而止,我才把提到嗓子眼的心放了下來。”
除了參加1949年大典天安門工程設計之外,林治遠還參加了1950年、1951年和1959年國慶的天安門工程設計和建設,可見,“工程大師”“設計大神”的雅號不是空穴來風。有一次,我國從國外進口了一件幾十噸重的大型裝置,但是想要送到北京來必須透過盧溝橋。車隊害怕會把盧溝橋壓壞,毀了歷史文物,就特意請他去實地勘察。林治遠到了現場,量了幾個資料,打了幾份草稿,很快給出了“可以透過”的肯定。當時,車隊便在半信半疑中提心吊膽地開上盧溝橋,結果正如他推測的一樣,幾十噸的重物壓在橋上,毫無問題,順利透過,贏得了所有人的敬佩。
外人稱林治遠為設計師,林治遠稱自己是“道路交通工程師”。2002年3月31日,林治遠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林治遠設計的那根旗杆足足使用了42年,直到1991年4月才被更換下來,至今仍被珍藏在博物館中。直到2019年國慶期間,隨著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的上映,人們才瞭解這“旗杆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