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小時候的他家裡比較貧困,但他很早就表現出對讀書的興趣。別的孩子在五六歲這樣的年齡往往只知道吃和玩,而他卻已經開始識字學習了。
16歲時,他的父親不幸去世,家裡的經濟支柱轟然倒塌。於是,他不得不放棄了跟私塾先生學習,小小年紀便擔負起了贍養重病母親的責任。看到別的夥伴都高高興興地去讀書,他就想,有沒有一個既可以照顧母親,又可以兼顧學習的辦法呢?經過幾天的思索,他終於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點子,就是幫人抄書。
那時候,書籍都是手抄的,有錢人家要收藏某本書,就要向有書的人借來,再僱人抄錄。在抄書的同行中,他雖然年齡較小,但他的字寫得端正齊整,人又勤奮好學,所以,人們都喜歡請他抄書。從此,他就以替人抄書賺工錢來養活自己和母親。
與眾不同的是,別人只是把抄書當作一種枯燥乏味的謀生手段,他卻是把抄書當作一個難得的讀書機會。每每抄到精彩的地方,他都會情不自禁地一邊抄,一邊大聲吟誦;抄到不理解的地方,他就記下來,抽空向有學問的人虛心請教。因此,許多文章他抄過一遍後,不但弄懂了內容,而且主要內容和妙詞佳句也都深深地印在了腦海裡。有的書籍,他認為很好的,在替別人抄完之後,他就自己再抄一遍,珍藏起來。在抄錄過程中,如果發現借來的書中有一些抄錯、遺漏的地方,他都會細心查閱資料或與別人討論之後,幫忙加以改正。
當然,天長日久的抄書並不是一種舒服的工作,非常辛苦。由於他不分白天黑夜地抄,沒有休息,沒有娛樂,他的手起了厚厚的繭子,眼睛也昏花了,而且還要遭受著腰痠背痛的煎熬。寒冬天氣,他的手指凍僵、皴裂;炎夏酷暑,他更是如坐針氈、汗如雨下。可是為了生活,為了讀書,他硬是咬緊牙關一直挺著,哪怕是一刻也不肯放棄。
他就是南北朝時期的王儈孺。
多年以後,他為自己抄錄的書和用抄書工錢購置的書,竟然達到了一萬多卷,成了南朝時三大藏書家之一。更重要的是,在這許多年的抄讀生涯中,他的學問與日俱增,終於成了一位很有名氣的大學者,甚至還被南朝的齊國請去做到了當時國家最高學府——太學的博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