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頭草

[ 現代故事 ]

“由來佳節載南荊,一浴蘭湯萬慮清!”

“蘭湯浴?”她微嗔,當我貪圖享受來了?既便是,也沒誰跑醫館裡來消受的,怪自己選的日子不對?

又不是三月三。

擱古時,三月三上巳節這天,官員會親領下屬,齋戒,蘭浴,更衣後隆而重之,拜天地,祭神靈,敬祖先。她不屑這麼做,人民公僕一個,不求醫問藥,誰有閒暇到醫館來。

醫館裡面消受,虧她想得出來。

老中醫對她的微嗔報之一笑:“別一看見流淚的紅蠟燭,就認定是抄襲了李商隱的那根,此一浴蘭湯,與你想象的蘭湯浴,只怕是大相徑庭。”

果然大相徑庭,此浴蘭湯純粹是治病,她對自己先入為主的觀念好笑,淺薄了不是!

以為跟西安華清池一樣,被冠以蓮花湯、海棠湯的那種蘭花湯。

老中醫所謂的蘭湯,不過是本地最為常見的醒頭草,菊科植物佩蘭,因芬芳辟邪適合隨身佩戴而得名,澴水河兩岸遍佈。她是不折不扣的本地人,對醒頭草再熟悉不過,自己出生第三天就跟醒頭草有過交集。洗三是本城的風俗,每個剛出生三天的孩子,都會用艾葉和醒頭草熬的湯洗個澡,謂之醒身。

她肯定是醒身最早的孩子,讀書旅遊的副市長,把文旅事業打造成本地最大的支柱產業。

她這會剛從會議上下來,肚子脹鼓。她吃得極少,可連續半個月的會議,到底讓她的腸胃敗下陣來。

不用把脈,只問症狀老中醫就知道,她這是需要醒脾胃了。

“醒頭草可不是隻有醒頭這一個功能的,醒身,醒頭,醒脾胃!”老中醫停頓一下,很認真地看她,“為啥脾胃放在最後,曉得什麼講究嗎?”

她搖頭,談文旅產業發展,是她強項,論中醫理論,她是盲人騎瞎馬。

“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盲點,哪怕在你熟悉的領域!”老中醫這個感慨發得有點莫名,好在,他沒信馬由韁下去,“一個頭腦身心都清醒的人,脾胃是不會脹鼓的。”

原因很簡單,什麼該吃進肚子,什麼不該吞下喉嚨,不會心裡沒數。

她心裡這會是沒有數的,在市政府工作報告的十四五規劃中,有人大代表在建議中提到兩個關鍵詞:原生態、孝文化。

原生態、孝文化,都老生常談了,有點新意行不!當時她只差沒冷笑。

質疑她轄下文旅產業融合得不夠,都得到省市兩級的表彰了,等同於官方認證呢。

心底的冷笑沒能讓代表眼裡燃燒的光芒冷場……

有掌聲,在代表發言時幾度響起。

她的胃,就是那時脹鼓起來的,不排除有外因的刺激。

或許是浴了蘭湯,晚上,靜坐燈下的她,細嗅老中醫贈送的香囊,把那個代表的發言進行了一次全面“反芻”。近幾年,文化產業不斷發展,“文旅融合”的建設模式,把文化與景區開發聯絡在一起,是個好的開端。但文化不應該僅是外在符號,如何作為旅遊產品的靈魂真正滲透到開發中,是我們需要思考的。把文化真正吃透,之後再文化滲透到旅遊產品與專案的開發中,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上升空間?她若有所思,把香囊遞到鼻子下面,這香囊裡有醒頭草的氣息,植物是不會說話的,它們用散發的氣味表達自己對疾病的認知。文化同樣不會說話,提升文旅融合的空間,這其中既有文化從業者對文化的認知問題,還有形成這樣生產機制的體制上的問題。由於更多時候是政府和商業資本開發旅遊產業,真正研究文化的人想要在這樣的機制中參與進去,還是很難的。

文化不應該僅是外在符號!如同她初對蘭湯的理解,確實停留在字意上,缺乏真正的認知。

黃帝內經有言:“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天下萬物皆同此理。

“靠網紅打卡帶貨助力,這種文旅宣傳終究會成為過去,該醒醒了!”那個代表的話有如迎頭棒喝,絲毫不顧及她的感受,怎麼說她也是大名鼎鼎的網紅市長啊。

醒頭草,醒身,醒頭,醒脾胃!

草都懂得三醒,人自當能夠三省。

原生態、孝文化,追根溯源,不就是崇尚古樸。

她想起來,那個代表,一直致力於尚樸文旅專案的打造,對文化復魅工程身體力行。

三省吾身的她念及此,撥通那個代表的電話:“怎樣更好地將文旅產業與脫貧攻堅相結合,我想組織一班人對這個課題做個深度調研,時間就定在三月三上巳節這天,不知道您可願意參加?”

代表很興奮:“太好了,旅遊業是老百姓可以參與,可以分享到最多利益的一個產業,我一直等著的,就是您這句話。”

補充糾錯
上一篇: 藏羞
下一篇: 夜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