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邊村子裡有一座小學校,學校裡有個三年級學生叫張小明。張小明的性格老實安靜,學習成績還可以。因為他的衛生習慣沒有其他同學好,前後座的同學都有點兒嫌棄他。班主任王老師總是教育他們,同學之間有缺點了要幫他提出來,促進他改正,而不是合夥兒嘲笑他。
這一天語文課上,王老師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的理想。孩子們都很活躍,有的說要當科學家他:“老師,張小明沒有理想!”
王老師做個手勢,讓其他孩子別說話,繼續鼓勵張小明說:“小明同學,你是不是還沒想好,等想好了再告訴老師怎麼樣?”
這一下,倒激出了張小明的一句話:“老師,我、我有理想,我的理想是、是釣魚。”
“轟”的一聲,孩子們都笑起來,紛紛說:“釣魚算什麼理想,我們都會。真是人有多醜,理想就有多醜!”有的孩子插嘴說:“你爸是漁民,你還不如直接跟他學駕船捕魚,比你用空魚竿釣魚來得快!”還有的孩子直接喊出“這個理想有點兒醜”!
王老師連忙制止孩子們的喧譁,轉身繼續問道:“小明,你長在江邊,為什麼把釣魚作為自己的理想呢?”
張小明揚著頭,說話開始結巴:“釣魚……有什麼不好……我就是喜歡……”他還沒說完,笑的孩子更多了。他漲紅著臉,抓起書包跑了。
王老師沒追上張小明,回到教室想給他的家長打電話,馬上有孩子過來說:“老師,您不要打了,現在是禁漁期,他爸進城打工了,接到電話一時半會兒也回不來。”還有的孩子說:“老師,張小明經常在江邊釣魚,沒有人管他的。”
王老師讓孩子們先自習,然後請其他老師幫著照看一下,她自己則去了村裡。路過市場的時候,她順便買了一條魚,一路打聽著來到了張小明家。
小明奶奶是個拄著柺杖的殘疾老人,見了老師有點兒慌張,急忙把杯子擦了又擦,吩咐小明給老師倒水。
王老師勸奶奶別忙,一邊招手讓張小明過來說話,問他為什麼喜歡釣魚。小明奶奶嘆口氣說:“這孩子,以前很活潑,見生人都知道打招呼,自從他媽媽走後,他就變成了這樣,話都不會說了。”
王老師端起茶杯,輕聲問:“他媽媽去了哪兒,什麼時候回來?”
小明奶奶指指牆上掛的一個女人的遺像,用袖子擦一下眼角,說:“我現在帶著他,只能讓他別凍著餓著,其他的實在心有餘力不足。希望老師幫他一把,我的小明可是一個好孩子。”王老師滿口答應,看看天色已經不早,就起身告辭。張小明搶過王老師留在桌上的魚,塞給了老師。
第二天,王老師講完課後,看離下課還剩下幾分鐘,就問孩子們:“你們整天待在學校,想不想來一次社會實踐,比如老師帶你們去釣魚,願意嗎?”小明的眼睛亮起來,可更多的孩子開始搖頭。有的直接說:“老師,現在是禁漁期,不允許釣魚,我們也沒有釣魚竿!”話音未落,馬上有人接話:“除非是學傻瓜釣魚,拿著空魚竿就行。”
王老師立刻斥責他:“別亂說話!”蔡林義指指張小明,捂嘴笑著說:“我看到好幾次,他舉著魚竿,魚竿上綁一根線,可是有時魚鉤都沒有就拋進水裡,一站就是好幾個小時,這不是傻瓜嗎?”另一個同學大笑起來:“空竿釣魚,他以為他是姜太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