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高的慢性支氣管炎又急性發作了。發病不要緊,要緊的是他想換一家醫院。可本地就一所大醫院,去外地的話又不方便家人照顧。
換醫院的原因是他在本地醫院的口碑太差,怕醫護人員認出來另眼相待。
第一次住院,他還算老實,對醫護人員言聽計從。但第二次復發就一發不可收拾了。他開始質疑醫生方案,心想,上次肯定沒治癒,不然怎麼會復發?主治醫生姓鄧,鄧醫生就跟他解釋:“這種慢性病容易受天氣變化影響而反覆發作。”
面對醫生開的常規檢查專案,老高當即質疑:“我這個就是支氣管炎,不是說望聞問切嗎?開那麼多檢查專案幹什麼?”
鄧醫生解釋道:“大爺,不是所有病都適合望聞問切。就說你這個炎症,到底是細菌引起還是病毒引起的,兩種感染髮病機制和用藥完全不一樣。透過檢查,才能掌握患者的感染程度和病灶位置,然後才有利於我們做出準確判斷,合理用藥。”
老高似懂非懂,但疑心不減。一方面,他處處留心護士操作,擔心輸錯液體;另一面,他又上網查詢相關診療方案,知己知彼,以防過度治療。
他的謹慎果然有了“回報”。一次,他驚喜地發現:護士居然給他輸了護肝藥!這跟慢性支氣管炎有什麼關係?
他表面怒責護士,心裡卻很高興:終於讓我抓住把柄了。護士只好叫來鄧醫生解釋:“大爺,檢查結果顯示,你的肝有些不好,你是不是有長期飲酒的生活史?其次,這些消炎藥可能有損傷肝臟的副作用。所以,我們增加了護肝藥,也不貴,可以報銷。”
又有一次,護士給他輸液,紮了三次才扎進血管,老高也沒有忘抓住機會發作,劈頭蓋臉地責備護士:“我血管這麼大你都扎不準,你們醫院怎麼儘讓實習生拿老人練手?”
護士忙解釋道:“大爺,現在練手都用醫學模型人。你這個是因為血管老化變硬,扎的時候容易跑偏所致。這在老年患者身上是比較常見的。”
凡此種種,大到質疑醫生專業能力,小到護士動作快慢的雞毛蒜皮,老高都不放過。所以,第二次住院他自以為得罪了很多醫生護士。
待第三次復發,他心裡不免矛盾重重,但矛盾很快就解決了。因為現在大家都要戴口罩,戴上口罩,再戴個帽子,誰還認得出自己?
保險起見,老高換了一位新來的醫生。看新醫生老實,老高就特別交代不要搞那麼多檢查,自己也不是第一次住院,用什麼藥心裡清楚。
如他所願,新醫生精簡了治療方案。老高很得意,心想,久病成醫,再過段時間自己都該成醫學專家了。
可好景不長,他的病剛開始控制得還不錯,但中途又惡化了。他很害怕,於是,家人又給他請來了鄧醫生。
鄧醫生依舊讓他照了CT,癥結很快就清楚了:老高的支氣管末端有一點不易覺察的異物。
詢問家屬,才知道老高發病前吃飯嗆了一下,也沒在意。
鄧醫生當即判斷,肯定是食物殘渣引起的,必須做一個微創手術取出,不然炎症很難控制。
老高一聽要做手術,頓時嚇得臉色煞白。他不是害怕手術本身,而是害怕鄧醫生記仇。雖然自己戴著口罩,但床頭的病號牌明明有自己的名字,鄧醫生肯定早就認出來了。
護士告訴他:“只是一個小手術,不開刀,不見血,全程也沒有感覺。”但是,老高死活不幹。鄧醫生便讓家屬去做說服工作。家屬也無奈,說:“老頭兒很固執,已經勸了好幾次,估計是不信任你們吧。上次住院他總找你們的碴兒,這回因果迴圈怕報應……”
鄧醫生聽罷哈哈大笑。於是,又去做解釋工作:“大爺,你無須信任我們。你只需要知道打敗病魔是醫生快樂的源泉。我們看病不是看人,我們更關心的是療效。再說,我們每天都要接觸上百的患者,一月下來也有好幾千。人來人往,哪裡記得住誰是誰啊。更何況,我們的治療方案都要錄入病歷系統,接受上級專家檢查呢。”
老高一聽,摘下帽子,羞得低下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