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慕大是一個神秘的地方。在這片海域上,時常會發生一些類似飛機、輪船等神秘失蹤的事件,因此人們稱它為“死亡海域”。
百慕大三角海域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東南、古巴正東海區,位於充滿神秘的北緯30°線上。這片開闊的三角形海域面積有100多萬平方千米,北部是百慕大群島,東南部是波多黎各島,西南部是佛羅里達半島和古巴島。百慕大三角海域有300多個珊瑚島,其中的20個有人居住。百慕大三角海域是由北美、南美去往歐洲的船隻的必經之地。根據記載,自20世紀以來,在這個海域就已經有上百架飛機和200多艘船艦失事或失蹤,下落不明的失蹤者已經達數千人。至於在20世紀以前有多少船隻和人員在這裡遇難,就不得而知了。不過從哥倫布留下的記錄中,我們還是可以領略到這個海域的可怕。
早在1502年,第四次去美洲的哥倫布就經歷過百慕大三角海域的一次大風暴。在他當時給西班牙國王的信中這樣寫道:“一連八九天都兩眼看不見太陽和星辰。我見過各種各樣的風暴,但從來還沒有遇到時間那麼長、那麼猛烈的風暴。”
當然,在百慕大三角海域發生的許多離奇事件,我們都已經耳熟能詳了;所以,今天我要講述的,是一個很少為人所知的故事。
1970年,23歲的布魯斯·吉諾和身為開發商的父親在巴哈馬群島搜尋適合的地點建造度假地。他們在百慕大三角這一區域至少飛行了10多次。12月4日15時,天氣轉晴,駕駛著嶄新的“幸運-A36”的吉諾、吉諾的父親和查克·萊瑞三人從安德洛斯機場起飛了。他們以時速288千米飛行了10分鐘,到達了安德洛斯島西北岸。他們開始爬升,吉諾忽然注意到前方大約1000米處有一片豆莢形狀的雲。當其他雲隨風飄移時,豆莢雲卻原地不動。它大概有2000米長,300米厚。
他們徑直從雲層上方飛去,而它開始變得洶湧,像團積雨雲。雲層一次次吞沒他們又吐出來。吉諾拉平飛機,以312千米的時速衝了出來。回頭一看,豆莢雲已經長成狂暴的暴風雲團。但特別的是,它彎曲成拱形,延伸出的兩端至少有20千米長。正當大家為脫險而慶幸時,他們注意到前方又出現同樣的一朵雲。它至少有12千米高,直接從海面上升起!於是他們只能選擇穿越它。雲團內部一片漆黑,就像黑夜突然降臨。周圍不停有閃電發出陣陣白光,越往裡越激烈。就這樣,他們在雲霧中飛行了約15千米後,吉諾注意到雲團西邊破開了一個v形缺口。他加大馬力飛向出口,周圍的雲霧形成直徑大約2000米的“隧道”。一進入“隧道”,他們立刻發現這裡佈滿螺旋形的條紋。雪白的“雲牆”不斷壓過來,氣旋以逆時針方向繞著飛機打轉,機翼劃過雲牆……約20秒後,飛機終於接近隧道出口。突然,三人都感到了失重,如果不是安全帶,就要飄到空中了。同時,吉諾感到飛機的速度也不斷加快。10秒後,失重感才完全消失,這時大家才注意到所有的電子和磁力導航儀器全部失靈!羅盤以逆時針方向緩緩轉動,好像飛機在不停轉向一般。
吉諾說:“我們進入了晴空,但可見度卻異常的低,所有景物都散發著白光,看不見海洋、地平線、天空,只有一片灰色的霧。”吉諾馬上聯絡了邁阿密空中管制臺,請求無線電導航。“我告訴他們我們大概在比米尼東南72千米處,但對方卻說雷達上顯示在邁阿密、比米尼和安德洛斯區域都沒有任何飛機的蹤跡。”
根據飛行時間,他們應該已經接近比米尼群島,位於邁阿密西南150千米處。吉諾說:“有幾分鐘我們無法收聽到任何資訊,這很奇怪。然後,我們突然聽見排程員說,找到了一架位於邁阿密海岸上空朝西飛行的飛機。”吉諾再次確認了時間,他說:“再怎麼計算我們也不可能到達邁阿密海岸。”就在此時,濃霧突然分裂成一道道的帶狀物,最後散去。等最終適應了光線時,吉諾發現他們正位於邁阿密海岸上空。
導航儀器重新正常工作。他們又一次確認了時間:無論是三人的手錶,還是飛機上的時鐘,都顯示15時48分。此時已經飛行了47分鐘。吉諾大惑不解:“我在這條航線上至少飛了10多次,最短時間是75分鐘——而且還是直線飛行。而這次飛行是迂迴的,飛行距離接近400千米。‘幸運-A36’的最大時速是312千米/小時,顯然不可能在47分鐘內飛行這麼遠。”
1996年1月,布魯斯·吉諾和妻子在佛羅里達北部飛行時又碰上了神秘霧氣。他一直奇怪,他和其他飛行員都在迷霧中飛行了2000多米,但機場控制檯卻一直報告天氣情況良好,並無大團雲霧存在。這一次,吉諾在試圖飛出雲霧時,注意到機身正下方並無雲霧。他說:“我們無法擺脫它,它就像一個圓柱體那樣一直包圍著我們,好像一直以280千米的時速跟隨我們。”
因為這些離奇的經歷,吉諾得出了一個結論。他認為,他所遭遇到的是一種神秘的氣候現象——電子霧,而且它應該是造成許多百慕大三角事故的元兇。他推測,正如閃電總是擊中最高的建築一樣,電子霧總是跟隨經過的飛機,好像搭便車一般。吉諾相信電子霧是強力電磁風暴的副產物,母體風暴或稱時間風暴(由吉諾命名)會迅速生成,直徑擴充套件為約50千米,直接從海面上升起,在20分鐘內到達海拔12000米的高度,並在30分鐘內消失。吉諾確信,他是唯一從風暴核心目睹整個風暴生成、消亡過程,並從被他稱為“時間隧道”的旋渦中逃生的飛行員。他還認為,如果有人從相反方向進入旋渦,肯定無法生還。
當然,這只是有關百慕大之謎的一種個人見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究竟哪種說法正確,一時還難下定論。
連結
庫奇是一名圖書館管理員,在19號機隊事件發生時,不少學生向他查詢百慕大三角的資料,令他大惑不解。他於是透過亞利桑納州立大學,著手研究先前的目擊報告。庫奇的研究,在1975年出版的《百慕大三角之謎:已解開》一書中展示。他得出以下結論:
按比例來說,百慕大三角的船隻和飛機的失蹤數字遠少於其他海洋地區;
在熱帶風暴頻繁的地區,失蹤事件的數字與其他地區相比,是不成比例、不可靠、不可思議的;
失蹤事件的數字被草率的研究誇大了,失蹤報道並未提及事件的最終結果可能是船隻或飛機誤期或折返;
已證實的失蹤事件,在一些記述中存在誤報,例如:船隻稱當時天氣平靜,與當時刊載的天氣報告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