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年灰與燕京城的故事

[ 民間故事 ]

  人們都說,是秦始皇最早修的萬里長城。其實開始的長城並不是他修的。

  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有個燕王,他的國土小、兵馬少、力量弱,隨時都有被鄰國吃掉的危險。為了保住國土,燕王就徵用了民夫,在他的國土邊界山頂上築起高高的城牆,以防外敵入侵。

  因為那時還沒有石灰,他築的城牆,石、磚都是用泥抹的。為了搶時間,早日修好城牆,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熱水,因此,民夫們就把大鐵鍋抬到工地上,用三塊石頭支起來,添柴燒開水。

  天長日久,鐵鍋被燒了個大窟窿,滿鍋的水全漏光了;把鍋下的火澆滅了。可民夫們也意外地發現,水灑在支鍋的石頭上,熱石頭遇到水就炸開了,炸出許多白麵面,民夫們瞅著、想著,好生奇怪。

  有個人把這白麵面用水和和,覺得比泥還滋潤,還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條和磚縫裡。

  第二天,民夫們發現,用這白麵面抹的石條和磚縫,要比用泥抹的結實的多。燕國人得到了啟發,從此,就燒石灰,來抹城牆縫。

  後來,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為了保住他的皇上寶座,也仿照燕王的辦法興工修起了萬里長城。動工時,他下了一道旨令,讓原來的燕國人包攬燒石灰的活兒。因此,那時修長城所用的百灰,全是燕國人燒的。長城修到哪兒,就在哪裡山坡上燒灰,而且燒的灰質量非常好,被後人稱為萬年灰,意思是萬年不變質。

  長城修完後,別的民夫各回各地。因燕國人燒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金銀,建了個城鎮,專為燕園人居住,這城鎮就是現在的北京。因此,那時北京叫燕京,燕國人燒灰用過石頭的山統稱為燕山山脈。

  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時達2000多年,總長度達5千萬米以上。我們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西起中國西部甘肅省的嘉峪關,東到中國東北遼寧省的鴨綠江邊,長635萬米。它象一條矯健的巨龍,越群山,經絕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嶺之巔,黃河彼岸和渤海之濱。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歎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和艱鉅工程。

  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蹟,它象徵著中華民族堅不可摧永存於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人類的驕傲。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約公元前220年,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將修建於早些時候的一些斷續的防禦工事連線成一個完整的防禦系統,用以抵抗來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繼續加以修築,使長城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軍事設施。它在文化藝術上的價值,足以與其在歷史和戰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