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周粟

[ 民間故事 ]

  不食周粟(bù shí zhōu sù):形容氣節高尚,誓死也不願與非正義或非仁德的人有瓜葛。出自 《史記·伯夷列傳》。

  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兒子。墨胎氏。孤竹政治中心在今河北省盧龍縣西(包括今遷安市、灤縣等地)。孤竹君生前立三兒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去世後,叔齊出走,欲讓位給兄長伯夷。伯夷也不願作國君而逃避。

  後來二人在路上相遇,聞昕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善養老幼,深得人民擁戴而入周投靠。文王仙逝,周武王繼位而擁兵伐紂,他們認為諸侯伐君以為不仁,極力勸諫。武王不聽,決意滅商。伯夷、叔齊對周武王的行為嗤之以鼻,誓死不作周的臣民,也不吃周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採野果為生。

  不食周粟講的是伯夷和叔齊的事兒。

  商朝時,有個叫孤竹國的小國。國君非常喜歡小兒子叔齊,經常對別人說:“叔齊很聰明,而且有才能,假如我死了,就讓他來做國君吧!”

  後來,他立下遺囑,立叔齊為孤竹國國君。 但是,叔齊可不願意違背長子繼位的規矩,他找到兄長伯夷,請求伯夷來做國君。

  不管他怎麼懇求,伯夷就是不答應,並推辭說:“你做國君是父王的旨意,我們怎麼能不遵從父命呢?這是不孝啊!”

  伯夷執意不繼承王位,叔齊沒辦法,只好回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叔齊又去找伯夷,沒想到伯夷竟然不見了。原來伯夷見說服不了叔齊,為了讓他安心地做國君,自己收拾好行裝趁夜色偷偷地走了。

  叔齊很傷心,他知道大哥是不願意看到自己為難而離開王宮的。

  伯夷逃走了,叔齊死活也不肯做國君,他心想:我如果違背繼位的規矩,天下人都會恥笑我的!他決定出去尋找大哥,和大哥一起生活,就拾好隨身的衣物,悄悄地走了。

  叔齊費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伯夷,兄弟相見,感慨萬千,他們相聚後,決定不再回孤竹國,打算找一個和平安穩的地方長期待下去。

  伯夷叔齊想投奔周國,在路上正好碰上週武王率大軍討伐紂王。他們認為武王這樣做是不道德的,就上前攔住武王,勸說道:“商紂王雖然統治殘暴,但周國作為商朝的屬國,以臣代君,以下犯上,是不仁。我們勸你還是帶兵回去吧!”

  武王聽了非常生氣,要命令隨從殺了他們。

  這時,在旁邊的姜太公說話了:“等一等!他們是仁義之人,不能殺啊!大王,請收回命令吧!”武王擺了擺手,讓人把他們扶走了。

  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伯夷、叔齊認為周朝不仁不義,堅決不同周朝的人交往,不吃一粒周朝地裡長的糧食,每日僅靠吃點野果野菜充飢。

  不久,兄弟倆都活活餓死了。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非常敬佩他們竟然這麼有骨氣,寧願自己餓死,也不吃自己仇人地盤上的一粒糧食,我們現在的人都應該學習,學習他們這種寧死不屈,寧折不彎的精神。但是就現在的意義來說,活下來才有別的可能,希望每個中國人民都熱愛我們的祖國。

補充糾錯
上一篇: 沒完沒了的彎腰
下一篇: 敝帚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