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千金的故事

[ 民間故事 ]

呂不韋出身陽翟富商,經常往來於各地做買賣。一次到趙國的都城邯鄲去做買賣,遇到碰到在趙做人質的秦國公子異人。異人是秦國太子安國君的兒子,但是因為討厭異人的母親夏姬,因此異人被送到趙國當人質。趙國由於與秦國交戰因此十分輕視異人。為此其處境有些困窘。

  呂不韋卻從商人角度看到了他身上的價值。認為奇貨可居,是稀有的值得投資“貨物”,獲取以便有朝一日賺取名利,也就是一個政治交易。於是決心進行政治投機,出謀出資支援異人取得王位繼承權。

  異人自然非常高興,並表示有朝一日成為國君,必將與呂不韋共享天下。

  於是,呂不韋立即帶了大量財寶去到秦國求見太子安國君十分寵愛華陽夫人。呂不韋竭盡全能說服沒有兒子的她(生過一個,死掉了)認異人為自己親生兒子,並透過她要求安國君派人將異人接回秦國,改名子楚。此後,安國君答應華陽夫人要求立子楚為太子。

  幾年後,秦昭王去世,安國君做了國君,即秦孝文王。孝文王即位時一年後死去,子楚如願以償,繼任國君,稱為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當了秦王之後,為報答呂不韋的思德,封呂不韋為丞相,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

  莊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生)接王位,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行政大權全操在呂不韋的手中。

  在那個年代,商人的地位是很低的,通常都被人們瞧不起。呂不韋雖然做了宰相,但文武百官都清楚他的過去,既看不起他,也不服他。呂不韋也十分清楚自己的處境,知道必須想辦法來提高自己的聲望。

  當時養士之風甚盛,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趙國的平原君以及齊國的孟嘗君,這四君子以其禮賢下士、廣納賢才並以此互相誇耀、競爭而聞名於各諸侯國。

  當時,各諸侯國中秦國實力最為雄厚,呂不韋心想:自己身為強大秦國的相國,但門下的賓客反而不如四君子多,委實令人羞愧。於是他派人四處招納士人,並給予他們優厚的待遇,後來他門下的賓客多達三千人。

  有一天,呂不韋召集門客進行商議,看看如何能提高他的威望。有的門客建議呂不韋統兵出征,滅掉幾個國家,立下赫赫戰功,以此來樹立威信。

  有人立即反對說:“這辦法有百害無一利,即使把仗打勝了,回來也升不了官,因為沒有比丞相還高的職務了。重要的是戰爭風險大大,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萬一戰爭失利,結果會適得其反。”

  他接著問其它:“還有其它的好辦法嗎?”

  過了一會兒,有一位門客說:“我們大家都清楚,孔子是個大學問家,他著有《春秋》;孫子很會打仗,他寫了《孫子兵法》。我想,如果我們也效仿前人,著書一部,既可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又可以為後人做些貢獻。”

  呂不韋聽了很高興,就立即組織他的門客開始這項工作。他再分門別類,編成“八覽”、“六論”、“十二紀”三個部分,共計20多萬字。呂不韋自以為這部書包羅天地萬物古今之事,故得意地取名為《呂氏春秋》。

  後來,呂不韋將《呂氏春秋》公佈於咸陽的城門旁,並將千金懸掛於書的上面,廣邀各諸侯國的遊士賓客前來評閱。

  呂不韋許諾:如果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個字或減去一個字,就獎賞給他一千金。“一字千金”由此而來。

  佈告貼出許久,人們畏懼呂不韋的權勢,無人來自討沒趣。於是“一字千金”的佳話便留傳至今。

補充糾錯
上一篇: 慈母手中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