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 民間故事 ]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英語:A loss, no bad thing),也作塞翁失馬,安知非福。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反之亦然。形容人的心態,一定要樂觀向上,任何事情都有二面性,不好的一面,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轉化。

  古時候,北方邊塞住著一個老頭,人們都管他叫塞翁。

  有一天,塞翁家的一匹馬撒起野來,跑到塞外胡地去了。他的鄰居們得知此事,跑到他家裡,勸慰他不必過於傷心。

  誰知塞翁聽了眾人的話,滿不在乎地說:“不就是丟了一匹馬嗎,沒什麼大不了的!依我看,馬兒跑走了,說不定會給我帶來好處呢!”

  鄰居們聽得目瞪口呆,誰都不相信會有什麼奇蹟發生。

  過了一段日子,塞翁家的那匹馬由於過不慣胡地的生活,自己跑了回來,並且還帶來了一匹胡人的駿馬。鄰居們知道後,又都不約而同地趕來向塞翁祝賀。他們拍著那匹胡馬,嘖口稱讚。

  可這塞翁並不為此感到高興,皺著眉頭嘆息道:“這有什麼值得慶幸的。沒花分文得了一匹胡馬,弄不好會給我家引來災禍啊!”

  鄰居們聽了不以為然,心想:塞翁肯定是老糊塗了,不然,怎麼連好事壞事都分不清了。

  塞翁的兒子很喜歡騎馬,自從家裡添了那匹胡馬,就整天騎出去遊玩。誰知那匹胡馬未經馴化,很不服人管教。

  一天,胡馬把塞翁的兒子掀翻在地,他被摔斷了一條腿,落得個終身傷殘。

  鄰居們聞此不幸的訊息,紛紛趕來向塞翁表示慰問。可塞翁一點也不難過,反而勸慰大家:“各位不必為我的兒子憂傷,他的腿瘸了,雖然很不幸,但也可能因禍得福啊!”

  果然,一年之後,胡人揮戈南下,大舉入侵邊塞。

  邊塞上的所有青壯男人都應徵入伍,與胡人展開激戰,其中大部分人都死在戰場上。塞翁的兒子因傷致殘,是個瘸子,就沒有去當兵打仗,因而和年邁的塞翁一起保全了性命。

  《塞翁失馬》透過一個迴圈往復的極富戲劇性故事,闡述了禍與福的對立統一關係,揭示了“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道理。如果單從哲學角度去看,這則寓言啟發人們用發展的眼光辯證地去看問題:身處逆境不消沉,樹立“柳暗花明”的樂觀信念;身處順境不迷醉,保持“死於安樂”的憂患意識。

  在一定的條件下,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換的,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塞翁失馬”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了千百年。無論遇到福還是禍,要調整自己的心態,要超越時間和空間去觀察問題,要考慮到事物有可能出現的極端變化。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