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射箭能手,名字叫更羸。
有一天,更羸與魏王在京臺之下,看見有一隻鳥從頭頂上飛過。
更羸對魏王說:“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飛著的鳥射下來。”
“射箭能達到這樣的功夫?”魏王問。
更羸說道:“可以。”
說話間,有雁從東方飛來。當雁飛近時,只見更羸舉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隨著“咚”的一聲響,正飛著的大雁就從半空中掉了下來。
魏王看到後大吃一驚,連聲說:“真有這樣的事情!”
於是,好奇地問更羸不用箭是如何將空中飛著的雁射下來的。
更羸對魏王解釋說:“其實也沒什麼,我猜測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大雁。”
“你怎麼知道這隻大雁受過箭傷呢?”魏王更加奇怪了。
更羸繼續對魏王說:“這隻大雁飛得慢,叫得悲。”魏王還是一臉茫然。
更羸接著講:“飛得慢是因為它身上的箭傷在作痛,叫得悲是因為它離開同伴已很久了。傷口在作痛,還沒有好,它心裡又害怕。當聽到弓弦聲響後,害怕再次被箭射中,於是就拼命往高處飛。一使勁,本來未愈的傷口又裂開了,疼痛難忍,再也飛不動了,就從空中掉了下來。”
成語“驚弓之鳥”便由此而來。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原指以巧制勝,現以“驚弓之鳥”來形容受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反過來說,它啟示我們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品行端正,方能心安理得,問心無愧。俗話說的“未作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就是這個道理,也是與做賊心虛恰恰相反的意思。
讀後感:
讀完這篇課文我認為更羸是一個很善於觀察、善於分析的人,因為如果是我們發現了大雁第一個反應就是“射”!而更羸卻沒有急於去射,他先對大雁進行觀察,發現了這隻大雁的不同之處,一個是叫聲悽慘,一個是飛的速度慢。當他觀察到這些特點以後,他還根據這些做了分析推理,判斷出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大雁。最絕的是當他得出這個判斷後,居然想出了只拉弓不射箭這個讓人意想不到的辦法。這個辦法聽起來令人難以置信,但卻抓住了受過箭傷的大雁的心理特點,聽到弓的聲音,認為又有人來射它,為了躲避危險,就會不顧一切地往上飛。但這導致了它原來傷口裂開 和掉到地上的結果。更羸的觀察非常敏銳,而且分析推理環環相扣,真是了不起。
那隻驚弓之鳥的反應其實是很自然的,是一種條件反射。但現在一般都用驚弓之鳥這個成語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驚慌失措。我覺得遇到情況應該儘量保持鎮靜,驚慌失措只能把事情辦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