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裡面說酒價

[ 民間故事 ]

 唐朝酒價幾何?現代人大多不會犯傻——唐朝前後近三百年,你問的是哪一年的酒價?

  歷史上,不少人犯過糊塗。在宋朝,不少文人雅士、達官貴人爭得不亦樂乎。多數人認為,唐朝酒價應是“一斗十干”(銅錢),有詩為證,李白“金樽清酒鬥十干”,王維“新豐美酒鬥十干”,陸龜蒙“若得奉君歡,十干沽一斗”等等。也有人認為,詩人的話怎麼能當真?

  問題是,為何這麼多詩人都言之鑿鑿?

  白居易是唐朝最善寫實的詩人,他也明白無誤地留下詩句:“共把十干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即便是最善寫實的人,難保沒有一顆渴望浪漫的心。

  也許李白詩名太大、酒名太盛,大家跟著浪漫一把,“秀”一下酒價,也未可知。浪漫的東西,大可不必當真。

  唐詩的另一座高峰是杜詩,杜甫與李白比肩,不肯附和什麼“鬥十千”,他寫道:“速來相就飲一斗,恰有三百青銅錢。”

  宋朝的第三個皇帝真宗,對唐朝的酒價很感興趣,向眾大臣詢問。結果,眾說紛紜,各執己見。獨有“滑頭宰相”丁謂,舉杜詩為證,真宗遂斷定,唐朝酒價是每鬥300銅錢。因為杜詩中沒有表露浪漫情懷,甚至流露出杜甫當時囊中羞澀的窘境。

  其實,無論什麼時代,商品價格都要遵循市場規律,不會一成不變。《唐書·食貨志》雲:“德宗建中三年,禁民酤以佐軍費,置肆釀酒斛收直(值)三千。”通俗地講,就是為了擴充軍費,酒類由官方專賣。1斛賣3000銅錢,1斛是10鬥,每鬥恰好是“三百青銅錢”,與杜甫所述分文不差。《唐會要》則明確記載,貞元二年,京城斗酒150銅錢,比之杜甫時,已然減半。

  附帶說一下,唐朝人喝的是酒精度很低的釀造酒,即米酒、黃酒、果酒,而不是蒸餾燒酒,所以,親朋相聚動不動成鬥成鬥地喝,就像我們今天喝啤酒。據考古查實,唐朝的大斗容量相當於今天6公升,小鬥容量相當於今天2公升。大斗買糧,小鬥沽酒。這麼小的鬥,詩仙李白喝上一斗兩斗的,還不是小菜一碟?

補充糾錯
上一篇: 七夕對聯賞趣
下一篇: 巧對對聯懾群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