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天生喜歡爭強好勝,遇事容易衝動嗎只想著超越別人。習慣成自然,因為他總想著一定要比同齡人強,做什麼事都要比別人快,比別人講究效率,當年李嘉誠給別人打工時也不太願意和他人一起行事。
後來自己開始創業時,李嘉誠認識到了不與他人打成一片,勢必會讓自己孤立,會導致自己的人緣不好,這對一個生意人來說是大忌。
李嘉誠有一個打工者做到跨國集團公司的一把手,主要得力於他“不擇細流”的管理方法。他的跨國公司集團裡,既有專業的管理專家,也有頭腦清晰的財務大亨,既有爽朗豪坊的中國人,也有作風嚴謹的西方人,而李嘉誠作為最高決策者,將他們每一個人的才華都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為己所用。
這些人在一起,關係融洽,情感和諧,智慧碰撞,成就了李嘉誠的商業帝國。
李嘉誠始終明白一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自身的有限性無法應對複雜的商業局勢,就必須集他人之才為己所用,若想他人之才為己所用,抓住一切機遇,廣交生意夥伴,首先就要有胸懷。
胸懷,是成大事者必備的因素之一。胸懷意味著包容,這和李嘉誠當初給自己的公司命名為長江的理念不謀而合,有容乃大,李嘉誠從一開始就做好了容納百川的打算。發展是一條必然的陽光大道,這也是李嘉誠的商業目標。
事實上,李嘉誠確實做到了,在他眼裡,只有對手,沒有敵人,即使在一場激烈的商業廝殺後,他依然能和對手中有志之士握手言歡,為下次的合作打下基礎。
一個商人能有這樣的心胸,廣交天下朋友,覺得生意不過是談笑間的好玩遊戲,根本用不著勾心鬥角,已在商業競爭中佔了先鋒。
李嘉誠身上閃耀著為商的智慧,又透過他做事做生意的行為表現出來,首先他從不嫌棄一樁小的生意,認為小生意彙集在一起就是大生意,這樣不但給了很多小企業機會,也給了自己發展鋪好路子,其次,他堅持“有錢大家賺”做生意就是合作共榮,不獨貪一時利潤,讓人很樂意與他合作;最後李嘉誠認為只要有錢賺,做什麼產業都沒關係,所以,他的商業之路非常廣。
在商場,沒有永遠的利益夥伴,也沒有永遠的競爭對手,小王和大張是好朋友,他們一起合夥開了一家餐館,生意很好,兩個人很快就賺回了本錢,但時間一長,關於餐館管理等問題,兩個人的分歧越來越大。
多次鬧得不可開交之後,小王和大張一拍兩散,小王繼續經營餐館,大張拿到了屬於自己該拿的那份錢之後,跑到隔壁街也開了餐館,兩個人的關係從合作伙伴變為了競爭對手。
一開始的時候,為了爭奪客源,小王和大張使出各種招數,今天他降價,明天他買一送一,不斷降低利潤,但客人不但沒有增加,反而越來越少。
終於有一天,小王和大張坐到了一起,開誠佈公的談了一次,決定不再為擊垮對方而進行惡性競爭,兩家餐館共同存生存,一起發展。
達成這個協議後,小王開始改良菜品,大張在環境上做起了文章,兩家餐館開出了自己的特色,客人自然也就多了起來,而且兩家餐館還經常聯合起來做活動,使得客人更加多了起來。
做生意不要總想著擠垮對方,要想著相互比拼,吸取彼此的經驗和教訓,共同發展。惡性的競爭是損人也不利己的事情,只有合作共存,才是經商合作之王道。
李嘉誠箴言
從小我就很喜歡聽故事,從別人的生活中得到啟發,當然,不單是名人或者歷史人物,四周的名人、各事、言行舉止都是如此。在商言商,有些時候更會帶來巨利的機會。
洛克菲勒與擦皮鞋的童話故事大家都聽過,1929年,華爾街股災前,一個擦鞋童想給ROCKEFELLER炒賣股票的秘密訊息,Rockefeller聽後,馬上領悟到股票市場過熱,是離場的時候了,他立刻將股票兌現,躲過股災。
范蠡一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說盡了當時社會制度的缺憾,大家都忘不了他這句話。范蠡是《史記.貨殖列傳》中所記的第一人,他曾拜計然為師,研習治國方略,博學多才,是春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
他有謀略,有淵博及系統的經濟思維,他的經濟智慧為他贏得了巨大的財富。
現代經濟學很多供求機制的理論,我國曆史早有記載。
范蠡的”積著之理”研究商品過多或短缺的情況,說出物價漲跌的道理,怎樣抓住時機?貨物和現金流的週轉,要如同流水那樣生生不息。
范蠡的“計然之術”還試圖從物質世界出發,探索經濟活動水平起落波動的根據,其“待乏”原則則闡明瞭如何預計需求變化並做出反映。他助長平價出售糧食,並平抑調整其他物價,使關卡稅收和市場供應都不缺乏,這才是治國之道,更提出了國家積極調控經濟的方略。
早時,要備船以待澇;澇時要備車以待旱。”強調人們不僅要尊重客觀規律,而且要運用和把握客觀規律,將其應用在變化萬千的經濟現象之中。
我覺的范蠡一生可算無憾,有文種這樣知心相重的朋友;有共渡難關、共度晨光的西施為伴侶;最重要的是,有智慧守候他的終生。我相信他是快樂的,因為他清楚地知道在不同的時候自己要擔當什麼角色,而卻都這樣出色,這麼誠懇有節,勾踐敗國,范蠡侍於身後,不為夫差力邀招攔所動。
范蠡助勾踐復國後,又看透時局,離越赴齊,變名更姓為鴟夷子皮、他與兒子們耕作於海邊,由於經營有方,沒有多久,產業竟然達數十萬錢。
齊國的人見范蠡賢明,欲以委大任。范蠡卻相信“久受尊名,終不是什麼好事”他散其家財,分給親友鄉鄰,然後懷帶少數財務離開齊到了陶,並定居下來,再次變易姓名,自稱為陶朱公。
他繼續從商,每日買賤賣貴,沒過多久,又積聚資財鉅萬,成了富翁。
范蠡老死於陶,一生三次遷徙,皆有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