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在狂戀一個人的時候智商會變低,同時有一種群體效應,當她處於周圍都是狂躁性支持者的氛圍時,如果她說出稍微理性的話,就會被群體排斥。
過去我們常常嘲笑廣電總局出臺一些逆天而行的呆傻政策,最近有一件事讓我覺得有時“姜真是老的辣”,睿智的廣電總局其實看出了某些風不可漲——比如選秀的大行其道。
有項調查表明,有90%的孩子把職業理想定位在將來當明星。在我上學的時代,的確也有很多人暗暗存有這種心思,當科學家、醫生那是糊弄語文老師的。誰不想萬眾矚目?誰不想無本萬利?在普通人的視野裡,明星的職業最接近於“不勞而獲”的概念。但明星也是有門檻的工作,而選秀,用電視臺粉飾過的話說就是“讓普通人實現夢想的舞臺”。
如果自己無法成為明星,就會把希望寄託在喜歡的明星身上。我小時候,追星的消費有:買相關雜誌、磁帶、看電視,最有錢的人會去追隨演唱會。時過境遷我才知道,原來明星的合同贖金也可以是粉絲贊助。有人針對張傑的事調查了一下他後一屆幾位選秀藝人的QQ群和貼吧,結果令人大吃一驚。
那裡面充斥著傳銷式語言,恩威並施,有蠱惑、有語言暴力,大意就是讓學生粉絲省下飯錢或者去借,不管錢的來路,只要你付出、付出、無休止地付出。比如這句“不要說什麼拉不下那個臉來借錢。演唱會的事好像比面子更重要吧,”還有“某某隻是一個剛剛發行唱片的新人,紅歌有沒有都不能指望,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為他沖銷量!只有銷量高,公司才會認為他有市場潛力,才會重視他,用心打造他!公司重視他還愁沒有紅歌、沒有資源嗎?美好的未來就擺在我們眼前,有什麼理由不去抓住?!”
滿篇充斥著驚歎號,看後你會以為自己誤入黑傳銷窩點,這些發出怒吼的人多是貼吧吧主、QQ群主,也就是所謂的高層粉。我很懷疑這些人的身份,會不會是經紀公司的臥底,或是和明星有利益牽扯?好吧,就算他們是絕對純潔的粉,明星會不知道有人在替他們向沒有經濟和獨立行為能力的小孩子惡性乞討嗎?至少他們在默許這種事情吧。
這些明星需要錢的地方太多太多,打榜、寫真集、彩鈴、CD、巡演、歌友會……真想為粉絲慶幸,幸好明星們的身體還算安健,幸好他們家暫時不用買房、他爸爸的同事的表姑母沒有得絕症、他目前還沒和公司鬧崩,不然這無底洞要填到何時?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有人愛你,願意為你花錢,你可以假裝無辜地說:“我不知道喔,那是他們太愛我了。”但是你的演唱會坐不滿,你的唱片賣不完,那是你的魅力不夠,幹嗎逼迫一個小粉絲買你幾十張專輯四處送人呢?有本事就多讓一些人喜歡你,心甘情願購買你的產品。
我知道粉絲在狂戀一個人的時候智商會變低,同時有一種群體效應,當她處於周圍都是狂躁性支持者的氛圍時,如果她說出稍微理性的話,就會被群體排斥。打個不恰當的比方,賑災捐款絕大部分人會掏錢,即使知道有些錢進不了災民口袋,在那一刻也不敢提出質疑,因為會被群體斥責冷血,王石就嚐到過這種集體暴力。同理,有部分人追星不是真喜歡那個明星,而是喜歡和歌友會的朋友們聚會,這些人被迫裹挾著不敢思考。秀粉們又多是中小學生,父母對他們溺愛多於嚴厲,怕他們委屈,怕他們叛逆。家長在不懂事的孩子眼裡遠沒有明星親切,只能在青春期順著他們。多年前蔡明、郭達演過一個極為傳神的諷刺追星的小品,至今仍有餘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