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故事 ]

 塵肺之災

  他的冬天,比冬天來得更早。

  2011年9月5日,37歲的甘肅塵肺病患者馬江山死於醫院。折磨他將近十年的塵肺病,終於要了他的命。

  馬江山生在甘肅省古浪縣黑松驛鎮萱麻河村。除了知道這是國家級貧困縣裡一個極其偏遠的山村,我們再不能對這個陌生的地理位置給出更多描述。除了外出打工,那裡的人大多不知道自己還能有什麼出路。

  馬江山曾是外出打工者中的一個。他穿越三百公里的戈壁,來到西北方的一處金礦,成了“炮工”。那裡粉塵瀰漫,有時候,“相隔一尺就已經什麼都看不到了”。沒有人告訴他和工友們,粉塵可能對他們造成怎樣的傷害。礦主三個月發一次口罩,而這隻口罩還需要礦工自己從口袋裡掏出五塊錢。

  “能打工賺錢是一件很幸福很光榮的事。”馬江山曾經回憶。至於隨之而來的身體上的痛苦,只要默默忍受就行了。但他並不知道,粉塵就像魔鬼,早已侵入了他的肺,帶來滅頂之災。

  七年前,馬江山被確診為塵肺病。2011年年初,他已不能平躺,終日跪在病床上,雙腿浮腫,膝蓋潰爛,一刻也離不開鼻子裡的氧氣管,不停地咳嗽。喘氣的聲音就像“一隻破舊、漏風的風箱”。

  “我最大的願望是活著。”他曾經這樣說。可是在災難面前,這個卑微的願望就好像被針紮了一下的紅氣球,“嘭”地炸了。

  一位長期與馬家保持聯絡的記者稱,一年前,馬江山曾經在武威市疾控中心做了職業病鑑定報告,但鑑定報告“至死未能討回,即無法獲得賠償”。這個37歲的男人曾囑咐記者,一定要督促縣政府把自己拖欠陝西省銅川醫院的14580元治療費還上,畢竟,那位曾為他入院做擔保的趙醫生,“工資被扣了好幾個月”。

  這也許是他苦難人生的最後囑託。幾十個小時後,馬江山去世了,成為這個國家每年六千多位塵肺病死亡者中的一個。

  煤礦之災

  如果瑪利亞·甘農說起在西弗吉尼亞地區的家族史,很可能要追溯到十八世紀。

  但在二十一世紀,她所生活的這個位於美國東北部的州里,人人都得和煤礦發生點關係。在美國,半數以上的電力由煤礦提供,而其中99%來自西弗吉尼亞。煤礦讓這裡蓋起了豪華的棒球館,為甘農的父親和兄弟提供了工作。

  當地政客曾經用驕傲的口吻宣稱:“沒有哪個州的人像西弗吉尼亞州的人做出過這麼大的貢獻。”當然,除了美國的光明,這些“貢獻”還包括:變得渾濁的河流,消失不見的森林、灌木、松雞和浣熊,患上怪病的人們,和正在飲用汙染水源的孩子。

  甘農試圖反抗這無妄的災難,她辭去工作,為當地一家環保組織服務,加入“反對煤礦”的行列。但在西弗吉尼亞,煤礦給當地人帶來了大量工作機會,並沒有太多人願意放棄自己眼前的工作、薪水,以及隨之而來、受到保障的安定生活。

  對於甘農來說,真正的災難或許才剛剛開始。反對者被稱做“破壞分子”,人們總是離他們遠遠的,並用奇怪的眼神觀望著。裂痕,出現在曾經融洽的鄰里關係上。

  可甘農並不能放棄在這塊土地上的鬥爭。有人曾經問她:“你們為什麼不乾脆把土地賣了,搬離那個鬼地方?”

  站在這塊被汙染的土地上,她平靜地回答:“這塊地裡埋葬了我家族的三百個親人。”

  颶風之災

  2011年8月末登陸美國東海岸的颶風“艾琳”,帶走了40個人的生命、900萬個家庭的電力、無數曾經暢通的道路,以及比利·斯迪森的小木屋。

  斯迪森已經老了,但小木屋比他更老。這座小屋建於1903年,曾被美國政府列入《國家史蹟名錄》,48年前被斯迪森購得。人們不知道,小屋曾經擁有過這個家庭的哪些回憶:是清晨煎餅鍋裡傳來的香氣,門廊前的玫瑰花叢,老式汽車轟鳴的引擎聲,還是掛在照片牆上的全家福?

  現在,“艾琳”把一切都帶走了,除了一截孤零零的木製樓梯,仍然留在颶風過後的一片汪洋中。樓梯只剩五級,就像塊插在水中的積木。穿著大拖鞋的斯迪森和他戴著墨鏡的女兒在這塊“積木”上拾級而坐。

  但他們仍然望著遠方,儘管一百多歲的小屋已經消失了,斯迪森說:“我們只能想象著小屋仍在我們身後,我們坐在樓梯上觀賞黃昏的太陽。”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