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父親和兇手的對視

[ 現代故事 ]

 2007年3月26日,在日本擔任英語教師、22歲的林賽到一名學生家中取講課費,卻再也沒能從那裡走出來。以學英語為名將林賽騙到家中的是28歲的日本無業青年市橋達也。由於林賽留下了他的電話和一張速寫,第二天警察趕到了市橋的家,在陽臺一個廢棄的浴池中找到了林賽的屍體。市橋已經逃走了,在經過兩年多的通緝之後,於2009年11月4日被捕。

  法庭起訴市橋強姦殺人,市橋承認強姦,但表示並非有意殺人,是在制止林賽逃走時才失手造成了她的死亡。

  2010年7月4日,日本千葉地方法庭開庭審理此案。8日,第4次開庭,要求威廉先生髮言,他將作證並說明:他——林賽的父親,期待法庭給市橋怎樣的判決。

  按照日本的刑法,謀殺最高可判處死刑,但通常死刑只針對謀殺多人的罪犯;威廉一家來自英國,按照英國的法律,謀殺不會被判處死刑。也就是說,如果林賽的家人主張給市橋死刑,可能會被認為存在雙重標準。

  還有更讓人難以抉擇的事情。在法庭上,市橋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完全絕望但又渴望被寬恕的形象,這讓很多旁觀者產生了同情。

  他也的確有懺悔行為——在逃亡途中,市橋曾按照日本傳統懺悔的做法,到四國拜謁各處寺院,祈求神佛安撫林賽的靈魂。市橋還把自己的逃亡生涯和恐懼痛苦寫成了一本書,在被捕後出版並被很多人購買,版稅就拿到了一千多萬日元。在4日開庭時,市橋突然衝到林賽父母面前,跪下謝罪並表示願將所獲版稅交給林賽家人,作為贖罪之意。

  日本的輿論中,有種聲音在漸漸得到認同——市橋的犯罪是衝動造成的,即便他當時是魔鬼,如今也已經懺悔,不再是當初的那個惡魔了。一個32歲的人如果重新做人,還有很長的路可走。

  無辜的死者林賽會讓父親對兇手說一聲原諒嗎?

  一切都在等待威廉夫婦的慈悲。林賽的父親離開了座位。但他並沒有走向發言的席位,而是直接走向了被告市橋達也,站在了他的面前。

  由於雙方距離只有60厘米,3名警官匆忙趕來勸阻威廉先生離開被告。威廉·霍克走上發言臺,平復了自己的情緒後說道:“這件事毀了我們的生活,甚至我曾想到自殺。為什麼讓孩子到日本來遭遇了這樣的事情?我一次次地自責。幾天來,被告對檢察官的問話保持沉默,只回答辯方律師的話。我看不到他絲毫的悔改之心,我相信他所謂的悔恨只是訴訟技巧。請求給被告以日本這個國家可以判處的最高刑罰,這是我們全家的期望。被告殺害我的女兒時沒有絲毫的慈悲,也休想從我們這裡得到一點兒!”

  這是一個一次次自費帶著家人到日本親自追捕兇手,以致幾乎把小康家境拖垮的父親。他拒絕了市橋要捐出的版稅,說:“這是用我女兒的苦難換來的,我一分錢也不想要!”這是一個在日本街頭向一個個行人懇求協助抓住兇手的父親,他甚至曾經拜訪日本的黑社會,以求得他們的同情和幫助;這是一個把兇手的頭像印在T恤上,寫道“不抓到他,我無法入睡”的父親。正是他的不懈努力,使林賽的死從未從人們的視野中淡出,所以才會有市橋在逃亡兩年半之後仍被人認出並舉報的機會。這樣一個父親,怎麼會妥協?

  我們更多的時候都在讚美忘卻和慈悲。這個如同神祇一樣的父親令我醍醐灌頂——何時,那些被傷害的人們卻總是被要求原諒?何時,看客們總是去尋找傷人者身上的人性?我們怎麼沒有勇氣去瞪視和挺立,喝一聲:該贖罪的,就先去贖罪!

  也許按照日本判案的慣例,市橋最終不會被判處死刑。但同為一個父親,我為威廉先生“如神祇般挺立”的勇氣所折服。我們一生中也會遇到很多的艱難時刻,同時一個單純的詞句會躍入我們的心間,那就是:正義在天!

  有父如此,林賽可以安息了!

 

補充糾錯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