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商業社會中一些有趣的現象:比如說故宮,北京有個故宮,臺北也有個故宮,北京的故宮是正宗的,遊客比臺北的多,門票也比臺北的貴,但臺北的故宮更賺錢。
同樣是賣手機,在國外諾基亞、摩托羅拉的智慧手機賣3000多元,而本可以賣5000元的iPhone只賣一千多元,卻賺取了更大的利潤。這些現象何解呢?
一個好的商業模式是雙贏的,並且要為利益的相關方創造價值,一個很重要的焦點就是:增值服務。
有時候,同樣型別的企業,有的關係單一,就只有企業和客戶,結果難以提供增值服務,所以利潤源單一。而有的則相反,透過建立各種關係,大大提升了增值服務的範圍和廣度,從而建立了多方位的利潤源。
就拿故宮來說,北京有個故宮博物院,臺灣也有一個故宮——臺北故宮博物院,當然臺北故宮的寶貝都是當年從北京運過去的。因為北京的故宮是正宗的,每年到北京故宮的人,比去臺北故宮的人多50倍以上,並且北京故宮的門票比臺北故宮的門票貴。
用簡單的數學計算,北京故宮博物院比臺北故宮博物院賺錢。而事實上呢?大錯特錯,臺北故宮博物院更賺錢。
你一定想不出來什麼原因,因為你只算到入場費,北京故宮收的是入場費,就是門票收入,而臺北故宮賺錢的重點不在這裡,它不是隻賺入場費,而是賺所有增值服務的錢。
一是酒店服務。臺北故宮旁邊花4億元新臺幣蓋了一個餐廳,現在的臺北故宮是晶華酒店經營的,臺灣最好的酒店之一,走進這家酒店整個環境的感覺都是故宮。
二是文化授權。人家牆壁的瓷磚可以是《清明上河圖》,瓷磚生產商為什麼可以生產這個?因為臺北故宮把《清明上河圖》授權給瓷磚生產商,收授權金,每一種產品可以授權給幾萬種行業。就像日本人,他們推出一隻叫Hello Kitty的卡通貓,授權產品到目前超過50萬種,每一種東西只要給他一百萬元,就是五千億元,還比如迪士尼的米老鼠也是如此。相比這些,北京的故宮就沒有做增值服務。
類似的還有一個例子,製鹽產業。大陸和臺灣的製鹽業一樣,都是政府壟斷產業,不會賺很多錢,因為鹽的利潤很低,而且現代人的消耗量越來越少。
臺灣製鹽業怎麼辦?因為製鹽跟化學、化工科技有一定關係,所以他們利用化工科技專家去研究化妝品,現在在臺灣製鹽廠可以買到面膜,買到很多很便宜的科技式美容產品。
除了化妝品還有其他業務——滑鹽。鹽是從海水進來慢慢累積再曬,然後鹽堆積越高越像一座山。臺灣鹽場把它用來變成觀光的地方,創新推出一種旅遊專案,叫做“滑鹽”。
臺灣是一個不會下雪的地方,鹽視覺效果跟雪一樣是白色的。本來製鹽的企業早就應該倒閉了,結果滑鹽變成一種流行。遊客們滑鹽之後全身都是鹽,再買鹽制美容化妝品回去洗掉。
製鹽企業本是公有企業,這個產品出來的時候,還改變了原有的銷售通路。所以,這個公有企業完全變成一個不一樣的風格,變成公有企業裡面最賺錢的。其實,不管什麼性質的企業,只要去思考,改變模式,都能提升它的增值價值。增值服務就是把原來產品單一的價值分成了兩塊,產品本身的價值與增加的部分——也就是增值。如果產品的價值很單一,那麼你只能從產品上收取入場費,或者停車費,而過路費則很難收取。但是如果你能擁有額外的增值,那麼,你就可以降低入場費的額度,從而透過過路費賺取利潤。
當下熱門的蘋果公司就是用此策略。
iPhone的策略是什麼?它根本不把自己當做手機公司,它把自己當做電信公司,它在美國只跟全美國最大的電信運營商AT&T合作,到臺灣又是跟臺灣最大的電信運營商合作。這是蘋果公司很重要的策略組成,它只和當地最大的運營商合作。
它的做法是,原本可以賣5000元的手機只賣1500元,因此顧客都搶著買,可是這個手機買到時就已經有編號,這個編號要去解碼才能使用,解碼之後消費者在美國的運營商就自動是AT&T,而只要一解碼蘋果電腦就跟這些電信公司連線,每打一通電話,蘋果就會跟電信公司收取話費10%到30%不等。
蘋果是靠手機賺錢嗎?不是。它收取持續性的過路費,而且更恐怖的事情是它所看到的這個角度,突破了大陸所有電信法規的限制。
簡單地講,中國大陸現在不允許外國電信公司進入市場,但在大陸只有蘋果根本不用新開一家電信公司就可以賺錢,依靠iPhone,蘋果會變成全世界最大的電信公司,全世界的電信公司都為它賺錢,為它打工。這就是商業模式。
蘋果公司考慮的是什麼?是我在整個商業體系裡面扮演什麼角色,這個工作裡面就有一個價值鏈,在價值鏈裡要產生很多環節,哪個環節創造了財富?找到這個環節,和關鍵方發生關係,提供增值服務,這才是蘋果真正賺錢的關鍵。
增值服務使得產品的價值分成了兩塊,這兩個概念很重要,一個是主要價值,一個是剩餘價值。
蘋果公司做iPhone,基本上手機應該是它的主要價值,因為它現在主推這個產品,可是蘋果就硬生生地把它的主要價值變成了剩餘價值,跟別人產生連結之後,來創造自己的額外價值,現在要看的最重要東西是額外價值,而很多企業賺到最少的是這部分。
蘋果手機把主要價值變成剩餘價值,而且就賺到了很大的額外價值,這是今天中國企業未來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