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浮華歸隱山林
王青松是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五頭鎮河北村人,祖輩世代務農。
高中畢業後,他進入了信陽地委機要局。因為機要局不要幹部子弟,也不要當地人,怕社會關係複雜洩露機要資訊。機要局需要人記憶力好。一段古漢語沒標點,王青松看一遍就能背下來;還有,他一天能把500個電話號碼記住,並對號入座知道是誰的。
報考北大時,他猶豫是考國際政治還是法律,問信陽地委的同事,同事說:“你看是檢察院上我們這兒彙報工作,還是我們到檢察院彙報工作?”王青松恍然大悟。1979年,他考取了北大國際政治系,本科畢業後,他發現法律系好找工作,又於1983年考取了法律系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
1985年,全國流行“氣功健身”熱,王青松小時候學過武術,對氣功養生、中醫理論研究頗深,自有一套理論,他在社會上講授健身氣功,學徒數以萬計,贏得了名聲,也賺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張梅畢業幹北京外語學院,比王青松小12歲。她對氣功健身本來沒什麼興趣,也不知道北大有王青松這個“神人”,她拗不過女友的懇求,陪著女友去學氣功,沒想到,女友只去了一次,她卻在王青松的培訓班裡堅持了下來。王青松在人群裡第一眼看到張梅,就覺得她很有氣質。他走到她身邊,在她後背輕輕拍了一下,她立刻就感覺心裡暖暖的,非常舒服。他們慢慢地從戀愛踏進了圍城。
1990年後,氣功漸冷,王青松一下子從頂峰跌落,在學校的境遇也急轉直下。“當時,我報考哲學系湯一介先生的博士生,單科和總分都考了第一名,學校竟然不予錄取。”那時候,他感覺自己像個風箏,被幾萬根線拉著,怎麼也飛不高。
由於市區邊上的空氣好,王青松夫婦先在北京香山地區租了房子居住,過了兩年,他們又在遠郊農村租房子,主要是過寒暑兩個假期。1994年,他們移居到張梅父親的老家,在北京與河北交界處的山村,租了十多畝地種莊稼和蔬菜,不施化肥,不打農藥。並先後養了雞、鴨、羊、豬、狗、騾等很多牲畜。除了照顧農村的一大攤子,他們兩個還要回北大教課,去北大上一次課要坐5個多小時公交車,農園無人照料,來回奔波很累。恰巧,張梅在北大工作的第5個年頭,校方要求教師學電腦,她最反感機器,就在被評上講師職稱前,她索性辭職不幹了。兩年後,王青松也辭職了。現代社會人們都是向外攫取,他們夫婦更願意關注內心,把向內作為一種人生實踐,回到山裡吃新鮮蔬菜,看看古書。驅使他們一步步遠離人群的一個引子,只是“為了呼吸一口新鮮空氣”。
他倆按照自己的理念,燒製“更加有益於養生”的青磚青瓦,依傍過去的舊窯洞蓋起了新房。兩個北大老師不教書反而到村裡來種地,過著與眾不同的“潔癖”生活,村裡人都覺得這夫妻倆是神經病,便白眼相加。為了尋求更寧靜的棲息地,夫妻倆遠離村民,走向大山更深處,用20萬元,承包了荒山2500畝,50年為期,從此與世隔絕。每當親朋好友向張梅的父母問詢其女兒女婿,他們都嫌丟人,便回答“出國了”。
從“文明”到“蠻荒”,他們一步一步往後退,像鳥一般,出自本能地越飛越遠。
圍湖築壩自給自足
王青松僱傭農民工,建造了一座小水庫,用石頭和水泥壘砌的水壩,把山泉水截流在一處山溝,形成一片平靜的湖面。岸邊有一間土坯房,剛進山居住時,王青松和妻子就住在這裡。湖光掩映,魚翔淺底,頗有些“桃源”之境。但如今這裡只是工人做飯和臨時居住的地方,因為幾年前,他們又發現了“新境界”,如今一家人已搬到更遠的深山裡了。
造水庫,王青松花了四五十萬元,動用了很多機械和人力,並且用挖山的碎石把更高處的兩個山溝給填平了,覆蓋上厚厚的黃土變成梯田。他想打造一種理想中的綠色無汙染的自然環境,不使用農藥化肥,屋舍儼然,有著悠然南山的老莊意境。盤山而上,一路上又有兩三處小規模的人造水潭,一處山泉下放著一個接泉水的不鏽鋼盆。夫婦倆只喝這裡的山泉和吃自己種的糧食,山外的吃食堅決不入口,因為那些都有“毒”,他們無法下嚥。十多年來,王青松平均每月才去一次縣城,一年才進一次北京。出來一次,自己帶飯、帶水、帶被褥,即便這樣,回來胸口還會不舒服三天。張梅只出過山兩次,一次是換第二代身份證,一次是辦存摺掛失。
在山頂平坦處,便是他們夫婦構築的石頭“城堡”。房子,是夫婦倆喜歡的老家的房屋樣式,是專門從老家請來工匠、拉來磚瓦建材,在此依樣建的。回老家請工匠、拉磚瓦,王青松都自帶飲水和乾糧,沒在親友家裡吃過一口飯。住室,嚴禁任何外人進入,每當來訪者提出參觀王青松的住室,他都禮貌而堅決地拒絕。因為“外面的人吃的是沾過農藥、化肥的糧食,身上有一種味兒,好幾天才能散盡,對我們汙染很大”。就連北京城裡的岳父岳母偶爾前來探望,也只到過離他們住室15米遠的地方。
一家人的生活日用品,除了食鹽是從山外買的,其餘全部是自產。洗滌不用洗衣粉、肥皂,用草木灰、皂莢;刷牙,不用牙膏,用鹽水;筷子是用秸稈制的一次性筷子。吃飯就在屋外石磨邊平臺上。
上百頭山羊就在房子外面,漫山的放養著。一處牛欄中,養著十幾頭黃牛。兩頭黑豬趴在屋舍邊睡著大覺。看到生人,看家的小狗狂吠著,那叫聲在山谷迴盪顯得格外的響亮。
山裡至今不通電,沒有電視,沒有網路。剛進山時晚上點蠟燭,後來用一種太陽能燈,白天曬太陽充電,晚上照明,能用兩個晚上。沒有暖氣,冬天石屋內溫度零下7度。這麼多年了,他們從未得過病,哪怕是一次小感冒。
墾荒種糧散養兒子
王青松夫婦開墾了40畝耕地,種上了玉米、高粱、小米、大豆、芹菜、白菜,還有一些桃樹、杏樹、棗樹、蘋果樹……主要是自己家的糧食需求。還養了三頭豬,幾十頭黃牛,幾頭騾子,數百隻黑山羊……這些牛、羊主要是為土地施肥,騾子耕地,雞下蛋,牛、羊、豬吃一些糧食,他們一家只吃一點羊肉和野雞肉。這些作物、牲畜構成一個純天然的生態鏈。
樹種出來後,還得為它們除草、打權、鬆土,消滅病蟲害。剛開始,王青松不懂得如何消滅蟲害,像啄木鳥似的一棵棵看一棵棵找,有蟲子就捏死。後來,他想出來一個辦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