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你一輩子沒有聽過歌劇。你也一定能認出悉尼歌劇院。作為澳大利亞的地標性建築,悉尼歌劇院獨特的摺疊式拱形帆船外形讓人歎為觀止,堪稱人類現代建築史上的一個奇蹟。
除了外形精美外,悉尼歌劇院還有另一個精妙之筆,那就是,坐在歌劇院裡面每一個角落,觀眾都能夠無遮擋、清晰地欣賞到外面的風景,比如海面上來往的帆船、白鷗。因為歌劇院主要的牆體都是用透明的玻璃砌塊製成的,而這一切都得益於歌劇院的總設計師丹麥建築師約恩·烏松。
悉尼歌劇院於1963年動工,因為歌劇院位於悉尼港碼頭的中心地段,地理位置優越,環境無比優美,這促使烏松修改了最初的方案,決定將整個歌劇院高達近60米的牆體全部改成用玻璃製成的砌塊,這樣在裡面的任何一位觀眾都能欣賞到外面美麗的風景。
因為這是一項臨時的改動,大約需要使用25萬塊高硬度的玻璃砌塊,大大超出當初的成本預算,遭到相關部門的強烈反對。好在,最終烏松取得了勝利,玻璃牆體得以開始建設。
然而,接下來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在已經安裝到23萬多塊玻璃砌塊時,從歌劇院的屋頂上突然掉落下一塊大瓷磚,砸到一塊已經安裝好的玻璃上,這一幕恰好被在施工現場的烏松看到。他立即、讓人搬來梯子,爬到被砸中的玻璃處,檢視玻璃有沒有受損。結果發現、玻璃出現了_道非常非常細微的裂紋,但如果不認真反覆細看,根本無法發現。
這道小裂紋在常人看來,大可不必擔心,因為它委實太細,但這:卻讓這位嚴謹的建築大師坐立不安。他想,如果玻璃被一塊更大的瓷磚擊中,導致玻璃瞬間破碎,那麼坐在歌劇院裡的觀眾豈不是要遭殃?
當烏松把這擔憂表達出來後,許多人都覺得他是杞人憂天,因為這些牆體上的玻璃在當時已經是最堅硬的了,很難被外力擊碎。但烏松卻堅持認為,萬一被擊碎了呢?
最終,烏松暫停了玻璃牆體的安裝工作,並且召集了所有的工程人員開會,研究新的預防玻璃破碎的對策。在上個世紀60年代,用於建築的玻璃製造工藝還遠沒有今天的發達,鋼化玻璃尚未誕生。
新的對策和替代物找不出來,工程只能繼續延工期。經過近一個月的反覆思量,終於有人想出了一個方法,這個方法的靈感來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協約國士兵們所戴的防毒面具。它是用一種特殊的雙層玻璃做成的,中間新增了一種特殊的防爆物質,即便被炸碎,上面的玻璃碎片也不會刺傷士兵的眼睛和臉部。
用這種玻璃做牆體砌塊再好不過了,烏松興奮不已,立即聯絡到、澳大利亞的一家軍工企業,要求對方按照最高的標準來做。以保證歌劇院最高處的瓷磚擊中最低處的玻璃時,玻璃不會破碎。
因為新玻璃的材質特殊且要求的數量多達25萬塊,要花上千萬美元,加上拆下來的那些已裝上的玻璃砌塊已難派上新用場,花在玻璃牆體上的成本變得極高。對換玻璃原本就不同意的反對派此時更是一百個不同意,不願意為這一大筆超支的投入買單,但烏松堅持己見不動搖,於是歌劇院只得停工,而這一停就是難以想象的9年。
1973年,在第三方的注資幫助下,悉尼歌劇院終於得以按照烏松的設計竣工了。當時,全通透而且非常安全的玻璃牆體,創造了一項世界紀錄。
一直到今天,38年來,悉尼歌劇院沒有發生一起玻璃砌塊破碎砸傷觀眾的事件,成為全世界迄今為止最安全的音樂藝術殿堂。
為了一塊玻璃拖延了9年,時間雖然長了一些,但建築是“百年大計”之事,以9年換取長久的安全,不值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