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斌,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理財規劃師國家職業標準》創始人,中國著名的理財專家,北京東方華爾金融諮詢有限責任公司總裁。
劉彥斌是中國第一批進入股市的人,1999年,在股海中遨遊的他短短3年便賺到了一輩子都用不完的錢。然而,2001年的大熊市讓他一夜破產,淪為窮人。為了生計,他開起了“黑的”。2003年,劉彥斌進入投資理財行業,成為了一名職業理財師。在做了理財師之後,他將理財的觀念用在了自己家,對家裡的財務進行了整頓和管理……經過6年的管錢攢錢生錢護錢,劉彥斌重新站到了富人的行列。
重新成為富人的劉彥斌,無論是對理財,還是對婚姻,都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股海翻船,為了生計開黑的
1996年,我辭去公職,開始自己炒股。我的股票做得順風順水,因為賺錢了,我越來越自信,膽子也大了起來。趁著1996年股市出現大牛市之機,我透過幫人炒股、組建私募基金等方式,讓自己的財富迅速攀升。1999年告別股市時,我是以34歲的年齡提前“退休”的——我賺到了我這一輩子都用不完的錢。
然後,我回到北京,風風光光地結了婚,妻子是保險公司的內勤。一年後,我們有了兒子,我重新踏進股市,打算幫兒子也賺到讓他一輩子都用不完的錢。
2001年,中國股市一度漲到2245點,在這火熱的行情中,我聽訊息,把賭注押在了一隻股票上。心想,這一把要是做對了,將來兒子讀書、生活的錢就全都有了。
然而,沒想到熊市來得如此之快。2001年底,被迫斬倉的那一天,我獨自坐在電腦前,渾身大汗淋漓,連敲鍵盤的手都在顫抖。我終於賠光了所有的錢,只剩下當初買下的房子和車。
和家庭財富一起失去的,還有我對婚姻的信心。我脾氣不好,在家裡說一不二,我覺得家裡這個是我買的、那個也是我買的,妻子那點收入在我看來根本不值一提。因此,我在妻子面前很霸道,尤其是重進股市的時候,我的那張臉就是一隻股市晴雨表,而她幾乎承受了我所有來自股市的負面情緒。以至於朋友們都罵我:“你要不是有幾個臭錢,你老婆不大耳刮子抽你都對不起她自己!”
我的“臭錢”就這麼化為烏有,我甚至可以想象,妻子得知這一訊息後的第一反應——“你破產了?那好,我們離婚吧!”
然而,令我意外的是,妻子說:“幸虧房子和車子都不是貸款買的。我現在每個月有5000元薪水,先用這錢過著試試吧。萬一不行,我就去當業務員賣保險,肯定能養活你。”
沒想到大難臨頭的時候,她居然沒有撇下我,還主動承擔起了養家餬口的擔子——我很意外,更感動。但我這個大男人總不能靠老婆養著吧。於是,我開起了“黑的”。我開著當年代步的帕薩特在北京城到處轉悠。一開始,我連油錢都賺不回來,但是很快,我就摸準了出車的規律。妻子有空的時候,會陪我一起出車。我善於“挑客”,這在她看來很有難度:如何一眼看出誰會捨得花錢坐更遠的路呢?
我用事實向她證明了我的判斷分析能力。一個週末,我們一起出去拉活,來到協和醫院門口,我看見兩個等車的人,一個拿著藥,一個拿著臉盆,我直接把車開到那個拿臉盆的人面前,問他去哪兒。然後,我接到了一筆100元錢去花鄉的業務。在從花鄉返回的路上,妻子問我為什麼不問那個拿藥的,我告訴她:一般人小病小痛的到醫院看一看,拿點藥,不一定會去很遠的醫院。而拿著臉盆打車的,那是出院的。住院哪有不死人的?今天二樓的死了一個,明天三樓又死了一個……從醫院出來的人,通常會有一種重獲新生的感覺,所以,開價100元帶他去花鄉,他眼睛都不會眨一下。
妻子目瞪口呆地看著我,我馬上又有了成就感。我開始用統計學來開“黑的”——天天等在地鐵站口排隊,怎麼能賺到錢?要用知識武裝自己。
以前戶頭上的錢上千萬我也沒覺得多開心,可現在每天賺個兩百,我就收工,去接妻子下班,一路上一五一十跟妻子分享當天出車的經過。
雖然變窮了,但妻子臉上的笑容明顯變多了。一次回家的路上,她很滿足地靠在副駕駛座上,說這才是她想要的生活。以前,她一直覺得自己在這個家可有可無,現在才像一個妻子,跟丈夫一起榮辱與共、攜手並肩。她說不是每個女人都喜歡錦衣玉食。
理智消費
用電腦管理我們的家
2003年,我去給兒子買保險。平安保險公司的一個業務員告訴我,他們公司最近要派人去美國接受理財規劃師職業培訓。聽了他的話,我覺得心裡一亮:像這樣的職業培訓價錢是很高的,這樣的錢為什麼要讓美國人賺?回家後,我就開始準備理財規劃師的職業資格標準書,然後在第一時間遞交給國家職業技能鑑定專家委員會。不久,國家勞動與保障部採納了我這份標準書的意見,頒佈了理財規劃師的資格標準。我也憑藉這個機會,成為了國家職業技能鑑定專家委員會委員、理財規劃師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在做了理財師之後,我將理財的觀念用在了自己家,對我們家的家庭財務進行了整頓和管理。
以前,我覺得理財就是錢生錢,這種觀點其實是錯的。理財其實是為了追求財務平穩,除了賺錢外,更重要地體現在管錢、花錢上。理財是一個長期行為,是為了家庭財務的平穩,而不是為了發財。所以,我首先在家裡進行了對“管錢、花錢”的系統規劃……
不得不承認,哪怕在我破產以後,我們家的錢也用得很不在點,造成了很多資源的浪費。所以,我們家的理財就從花錢開始進行改革,體現在具體措施上就一招——記賬,每天記賬。
我倆都隨身帶一個小本兒,跟錢包放在一起,掏錢包的時候就先把小本掏出來,在花錢之前先把這項開銷記上去,小到一個冰淇淋大到換手機,回家後就在電腦上記下來,做一個標準的開支列表。到了領薪水的日子,再把收入也輸入電腦,這樣就可以清清楚楚看見每個月的收支情況了。
一個月的記賬生活以後,我和妻子都很驚訝:原來,我們每個月固定的生活開支其實很低,養車費用、水電煤氣電話之外,我們用在飲食上的開銷1000元錢都不到。而佔據了我們收入大頭的竟然是服裝、零食、餐飲、娛樂……有這麼兩筆開支:月初,妻子去做了個頭發,燙卷、染紅;月底又去做了個頭發,拉直、染黑,兩次加起來差不多1000元,折騰來折騰去相當於沒去弄。這樣的無意識無目的開支,造成了我們家的資產流失。
記賬的另一個好處在於,在掏出記賬本準備花錢之前,記賬的那一兩分鐘會形成一個冷靜時段,在賬本上落筆之前,我們會考慮,這個單是不是該買,不掏這筆錢,我們的日子是不是就會受到影響……
慢慢地,我們的賬本上就出現了塗改的痕跡,於是,衝動消費就離我們越來越遠—— 一個小小的賬本促使我倆形成了理智消費的好習慣。
第二個改變花錢惡習的措施是——不用銀行卡。我不否認銀行卡的便捷和安全,但是,銀行卡絕對是衝動消費的罪魁禍首。同樣是買一雙皮鞋,數出10張100元的鈔票付款和用銀行卡付款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感覺。我和妻子都有一個共識:用銀行卡買東西特別大方,好像花的是別人的錢。所以,我跟妻子都不把銀行卡帶在身上,只保證每天出門的時候口袋裡有1000元錢。
有朋友很驚訝我居然一直過著現金消費的落伍生活,我告訴他們:“我用的每一分錢都是在懷裡捂熱乎了,權衡之後才依依不捨地掏出來的,這體現著我對錢的感情,而你們就那樣輕輕刷一下卡,連錢什麼樣子都不知道就把它花出去了。你不愛錢,錢不愛你!”
需要說明的是,小心花錢並不等於摳門兒,兩者本質的區別在於:我們在花錢之前會先思考判斷,只花該花的錢;而摳門的人則是該花的錢也不花。那樣近乎自虐的生活不是我們倡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