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糧王”拓荒史

[ 現代故事 ]

 2008年春天,一位老人出現在湖北南漳縣李廟鎮星河村村委會:隱約的白髮根根豎立,目光炯炯有神。他就是劉文豹,此次他回到家鄉,瞭解到家鄉的路還有一部分沒有完全修好,他再次捐資8萬元,將原來捐資修建的“愛心路”向前延伸2公里。至此,10年來,劉文豹為家鄉修路捐資達到了11萬元。

  多年來,劉文豹走到哪裡,他掛在嘴上的話都是“我是農民,想種糧”。25年間,他三次創業,造就了人生的傳奇。寧夏自治區政府政研室副主任張存平說:“劉文豹所以能在湖北、寧夏兩個氣候差異很大的地區開發成功,除吃苦耐勞、捨得投入外,規模化種植、機械化生產、企業化管理、因地制宜、綜合治理,是他的制勝法寶”,“保障糧食安全,特別需要老劉這樣的種植大戶。”

  拓荒

  1989年,劉文豹交糧20萬公斤,位列全國前十。那年春天,劉文豹作為全國百名售糧模範之一,在中南海受到了當時國務院副總理田紀雲的接見。在會上田副總理瞭解到劉文豹的艱辛和成績,提出了“一代糧王”的稱呼,讓他到達了榮譽的最高峰。一個星期的會開完後,劉文豹帶著國家獎勵的2噸標準肥、1000元現金和“一代糧王”的獎盃載譽還鄉。自此後,各種媒體也透過多種形式直接或間接地對他進行過採訪或報道,一時風光無雙。

  從1984年開始,劉文豹開始在眾多媒體上露面。當時還在湖北省襄北農場工作的劉文豹,眼見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落實到戶以及國有農場地位的日益下滑,早在1982年,他就大膽地承包下了古驛鎮附近的1070畝荒地,這時的荒地貧瘠得連刺槐都不長。

  在承包前,他利用農場的機械,搞了兩年代耕,攢了些資本。劉文豹和妻子仔細地考慮和商量過,農民為什麼種地不掙錢,因為地少人多,翻弄幾畝地才幾百塊錢,可是如果人少地多,肯定有掙錢的空間。對於這個影響一生的抉擇,他至今仍言之鑿鑿: “別人不敢,是因為缺少魄力,我敢,是因為我有遠見。”

  劉文豹擅長農機操作,他深知機械化種地的成效,承包荒地的同時他將農場近乎報廢的四輛履帶車買下來,巧手改裝,使四輛破車成了三輛執行良好的農業作業車。

  從承包開始,為了種好這塊地,劉文豹不分白天黑夜沒命地幹。經過2~3年的時間,昔日的不毛之地變成豐產殷實的綠洲,麥子、西瓜等作物豐碩可喜,年年大豐收。

  中國農村幾千年的傳統耕種模式全靠牛拉人推,效率不高。劉文豹靠著“簡單”自制的機械化,變革了傳統耕種技術,所獲得的成果使他成為“機械化農業運作”的榜樣,“劉文豹家庭農場”成為地方政府宣傳的典型。

  離開古驛鎮後,劉文豹找到了新的拓荒地。1992年,他和漢江魚梁洲島嶼所屬的塗港村簽訂了合同。當時對於縣裡、村裡來說,有人要開墾這一片無人問津的荒地,每年還要上交幾萬塊的承包費,幾乎無人反對。魚梁洲是個四面環水的孤立小島,面積大過澳門。當時島上蘆葦叢生,幾乎沒有可耕之地,與一江之隔的襄樊縣城判若兩地。1993年,劉文豹把全家人都帶到了這裡。

  魚梁洲本身並不適合種植糧食,非旱即澇。劉文豹不信這個邪,面對萬畝荒灘,他用船將農用機械運送上島,並不惜借取高利貸,將其中的2000畝地種上了1萬多株速生楊和數千株果樹。在這裡,他修路、開荒、精耕細作。前6年,他投資了150多萬元,使糧食畝產由開始的幾十公斤提高到了300多公斤。他還以種糧的收入投資興林、育林,營造用材林2500畝,發展了100多畝果園。

  之後劉文豹又和塗港村延長合同期限至15年,雙方約定,樹木成材後的所得收入,合同雙方各得一半。8年過去,島上糧食豐收,綠樹成蔭,生機盎然。據他當時的保守估計,合同如果順利到期的話,僅樹木一項,即可以創造800萬的經濟效益。

  新世紀來臨後,劉文豹開著那輛白色的昌河微型麵包車,由湖北而河南,再歷經陝西、甘肅、寧夏、新疆,這次漫長的尋地之旅,行程3萬多公里,選中了有著美麗名字的月牙湖牧場。他相信土地必然回報給他收穫,這次出手,他又承包了4000多畝地。

  堅持

  這裡的土地沙化、鹼化非常嚴重。剛來到銀川的時候,他承包的土地上像下了雪一樣,地上雜草叢生。他設計的一張總體規劃圖上,渠、溝、路、林,都有準確的位置,路的兩邊是林蔭道,他追求的是一種生態型的農業。剛去時他們沒房子,全住在臨時搭的帳篷裡。現在,他和妻子仍住在一個10多平方米的小屋子裡,房屋年久失修,只好用兩根柱子頂著。

  為征服這片不毛之地,劉文豹一家省吃儉用地購買大型機械,開出4000多畝土地,挖了大小20條水渠共4萬多米,修了28個水閘,開闢了四條呈井字型通車大道,建起了從黃河抽水的泵站。那一年的收穫季節,他們發現:所種的作物幾乎全軍覆沒。300多畝水稻畝產僅100多斤;2000多畝的油葵、1200畝的玉米,許多幼苗還沒到開花就死了,大多畝產不過百斤;400多畝的黃豆,投入種子5400斤,收回3700斤;100多畝籽瓜和芝麻更是顆粒無收。

  年底一算賬,種植莊稼生產資料投入近63萬元,最後只收回了13萬多元,虧了49萬多元,平整一畝地平均要付出700多元錢的高昂成本。2003年開春,要強的劉文豹和家人又重整旗鼓。由於在當地銀行貸款無果,他回到襄樊向親朋好友籌資,並在當地賒購化肥、種子等價值20多萬元,靠借高利貸來維持生產。可這年他仍然虧了21萬元。

  堅持就是勝利,從付出到回報必然需要時間,2004年,劉文豹開墾的4000畝荒灘地收穫稻穀33公斤、玉米30萬公斤、油葵17.5萬公斤。除去開支,初步盈利。2006年,劉文豹為荒地投入資金520多萬元。一到收穫季節,茫茫灘地上金黃翠綠交相輝映,美不勝收。

  2007年,月牙湖前期土地開發已經基本完成,總共投入資金610多萬元。劉文豹把一部分開發好的土地承包出去,他細數著土地逐年的回報。2004年獲利10多萬元,2005年和2006年獲利50、60萬元。2007年,收穫水稻200萬斤,直接經濟效益達到70多萬。劉文豹估計再有幾年就能完全收回投資。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劉文豹合同一簽就是三十年,他是要把自己剩餘的熱血和生命全部交付給大地。

  劉文豹田地的發展也給當地居民帶來了福音。他每年僱請附近村莊的農民兄弟幹除草、拾穗等農活,最多時一天僱160多人,一年支付勞務費就達10多萬元。在月牙湖牧場,共有5位種糧大戶,就他一人來自外省。牧場場長吳志忠感慨地說:“老劉種地規模最大,技術最好,堪稱土專家!他給寧夏帶來的不僅僅是幾百萬元的投資,更重要的是一種艱苦奮鬥、吃苦耐勞的精神。”

  劉文豹異地創業,當他把大量的資金投入農田的時候,由於承包地並不能作為貸款抵押而無法獲取貸款。因為戶籍問題也難以享受當地的一些如糧食直補、化肥直補、糧種直補、種糧大戶農機直補等一系列優惠政策。有人士評論,如今中央和各級政府從深層次上繼續出臺一些相關政策,國家重視農業,鼓勵糧食生產,但在具體操作上應快速有效轉變政府職能,依法推進行政,在法律環境上建立規範的土地流轉機制,取消地域性土地承包限制的若干問題。在豉勵種糧能手發展規模化作業的同時,給予他們以切實有效的保護。

  希望

  據瞭解,多年前受到表彰的全國百名“糧王”,很多已經轉行從事其他更賺錢的行業,有的開始享受勞動成果,像劉文豹這樣堅持種糧的已所剩無幾。劉文豹說:“我是個農民,對土地和糧食有深厚的感情,小時候更是嘗過捱餓的滋味。種糧雖然利薄但市場相對穩定,人們永遠都離不開它。”

  談起過去這三個創業的階段,劉文豹自己總結說:第一階段在改革開放初期,政策和農業活動各方面條件都存在不足,那時的合同不是太有效;到了第二階段,國家的政策、人民的意識有了提高和進步,出現的經濟糾紛得到了解決;第三階段,國家開始開發大西部,招商引資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最近兩年,中央政府對農業和農民的問題更加重視,此時的創業明顯感覺順利很多。

  不久前見到劉文豹,他很興奮地講起今年兩會中關於農業的報道。劉文豹看到政府對農業的重視,他信心百倍。據劉文豹分析:我國有13億人口,耕地卻只有18億畝,遠遠低於世界人均耕地水平;近幾年國家對出口糧食加大了稅收,說明我們國家糧食生產還是遠遠不夠,耕地面積和作物產量還有待增加,糧食市場需求大於供給。開荒種地符合國家的發展需要,同時也符合市場經濟原則。因此他堅定地說他的夢想還是種地,更多更好地種地。

  劉文豹熟練地報出一串數字,最後總結說現在農業生產資料漲價了。今年就拿種植水稻來說,種子、化肥、農藥、人工、柴油全部漲價,每畝地的成本高出了很多,今年還沒有一個主動前來聯絡承包土地的人。但是他說:“無論怎麼漲價,我還是要種地,沒有什麼難得倒我,今年豐收的時候,一歡迎你們來做客,看看這裡收穫時的景象。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