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商而不言商。他更像是一位重在推廣和打造普洱茶品牌的文化傳播者,他希望困鹿山上世居的茶農都富裕起來。
2008年8月的奧運會場,各界賓客將看到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現場展示普洱貢茶製作工藝:殺青,揉捻,篩選,壓型。
這位老人就是普洱“金瓜貢茶”的第八代傳人李興昌。2008年初,這套嫻熟而有序的製作工藝已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遺產保護名單。
“重現江湖”
1987年,一公斤只賣兩塊錢的普洱毛茶都沒人要。李興昌的母親匡志英那時已有80高齡。她不顧家人反對,花800元購買了集體經營多年的困鹿山“大茶園”,並告訴李興昌:“困鹿山上的茶葉其實很有名氣。早在明清時候,每年春天採茶季節,官府都要派人來守住這片茶園,不讓人隨便採摘。直到做成成品進京上貢。”
儘管有些半信半疑,李興昌還是遵照母親的囑咐,開始慢慢考察並管理位於普洱市寧洱縣城的困鹿古茶林。20餘年走下來,在方圓近3萬畝的茶林,李興昌清楚地知道哪個山頭有幾棵古茶樹:“這塊茶林說不上很大,但裡面幾乎全是古茶樹,好多茶樹的直徑超過2米,樹齡上千年。”
在專家的眼裡,只有這些古茶樹的存在才能說明普洱市不光是茶馬古道上的集散地,同時還是生產茶葉的源頭。
2007年4月,珍藏故宮的百年萬壽龍團在全國巡展後迴歸家鄉普洱市。出於好奇,李興昌也湊熱鬧去“恭迎”貢茶迴歸,然而看到百年萬壽龍團的那一刻,他還是有些驚呆了:“母親一輩子沒出過雲南省,去縣城也不超過10次。而珍藏在千里之外的萬壽龍團,無論從形狀、大小還是重量來看,都幾乎和母親描述的一模一樣。”
專家隨後斷定:萬壽龍團其實就是古代版的“金瓜貢茶”,匡志英所傳下來的正是百年前皇家貢茶製作工藝,到李興昌已經是第八代。當年被宮廷當作稀有資源掩藏起來的困鹿山茶林終於“重現江湖”。
身份並不重要
寧洱縣鳳陽鄉寬宏村小學當年是雲南省第一家現代學校,至今已經有一百多年曆史。因為管理茶林和推廣普洱茶佔去很多精力,1980年就開始在那裡教書的李興昌現在已經不教主課。
前些年做貢茶的時候,李興昌沒有專門的裝置,他最開始用鐵鍋,後來改用蜂窩煤爐,再後來又改用液化爐和高壓鍋。傳統手工方法做出來的茶團鬆緊度比較適中,不像機器壓的太緊反而不透氣,發酵時候很容易裡外不均勻。
面對外界越來越多的關注,李興昌一點都不在乎自己貢茶傳人的身份,他最引以為自豪的還是“金瓜貢茶”這個茶產品本身:“我做的金瓜貢茶拿起來是可以吹透的,但摔在地上也不會散。”
2003年以前,用來製作貢茶的原料毛茶價格很低,一般是10元一公斤,那時候綠茶的價格很好,好的大約能賣到70~80元一公斤,“我不眼紅別人賣好價錢,但困鹿山上當年製作貢茶的這麼好的茶葉原料也應該能賣出好價格。要讓真正懂茶的人瞭解‘困鹿’的價值,也要讓這裡的百姓因為‘困鹿’而致富。”
李興昌從那時便開始經營推廣困鹿山普洱茶。
2004年,李興昌申報創辦了“雲南省普洱縣困鹿山茶場”。2005年註冊了“貢普茶源”為商標。2006年,他結識廣東茶商潘新和林廣彥,一起在全國最大的廣州芳村茶葉市場開設了“困鹿茶行”,隨後的11月23日,在為期5天的首屆中國(廣州)國際茶業博覽會上,由普洱縣困鹿山茶場選送的“曬青毛茶”獲得博覽會金獎,用茶界專家的話來說,“以曬青散茶參加評選並獲得金獎,這在茶界還是開天闢地第一次”。
2007年,思茅市更名為普洱市時,政府在雲盤山景區舉辦了普洱茶製作表演活動。不為眾人所知的“困鹿山茶坊”剛開始門庭冷落,而當李興昌開始表演殺青、鞣製,最後製成成品,參觀的客人已經把他圍得水洩不通。
李興昌已經接到通知,2008年8月的北京奧運會上,他將作為製茶工藝表演的代表,現場展示普洱貢茶製作工藝。
在商不言商
2006年,李興昌一共製作了不到300顆金瓜貢茶,“每顆的利潤有幾十塊”。因為人工製作,所以產量非常有限,用春茶做原料的貢茶更是全部提前被訂走,“夏茶和秋茶茶質沒有春茶好,一般不用來做金瓜貢茶”。
2007年,為了擴大生產,李興昌繼續與廣東茶商潘新和林廣彥合作,他們投資160多萬元修建了困鹿山茶場的製茶車間,李興昌負責在基地生產,潘新和林廣彥負責銷售。
李興昌家的院子裡,一排嶄新的廠房已經蓋好,“現在正在除錯機器”。
李興昌告訴本刊記者,開工生產的各項手續都已經辦理妥當,現在正忙著爭取出口認證:“出口的指標更加嚴格,但是困鹿山金瓜貢茶的各項指標都遠遠超過國家標準,應該沒有問題。”
除了當年自己購買的茶林,困鹿山上的好多茶林都由當地世居的農民打理。李興昌教他們用沼氣水噴灑驅除蟲害,“困鹿山的茶林屬於生態管理。和很多人工茶葉基地不同,我們在山上只需要砍野草。困鹿的蟲害比較少,茶林都零散地長在村寨間,汙染很小,光是林子裡的小鳥就已經吃掉了大多數的蟲子。”
很多時候,李興昌更像一位重在推廣和打造普洱茶品牌的文化傳播者,而不像一個商人。除了自家買下的茶地,李興昌還和當地茶農簽了協議,由他統一收購。但每每遇到有遊客高價購買茶農的散茶時,李興昌並不阻止:“遊客喜歡帶些回去,這樣對宣傳茶葉品牌也有好處。”李興昌坦然接受隨之水漲船高的毛料價格,“所以整體上茶葉的價格會比較高”。
2006年的一次茶葉博覽會上,2個多小時內賣掉十幾顆金瓜貢茶,李興昌不僅沒有在火爆的銷售現場提一分錢價,反而將所有銷售的錢款捐給了當地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我知道了市場是認可困鹿山貢茶的,這就可以了。”
2007年4月,普洱市更名的普洱茶推廣會上,有位香港小姐看中了李興昌拿去展示的一顆貢茶,出價6000元要買,李興昌硬是沒有賣:“那是準備送給政府做紀念的,說好是拿去送,我就不能賣。”
2007年,部分優質散茶毛料的收購價達到450元一公斤,“一顆金瓜貢茶大約需要2.7公斤的散茶,批給經銷商的成品一般賣到950元一顆”。經銷商轉手提價,最高賣到4000多元一顆,李興昌認為“那是人家的本事”。
說起已經有人搶注了“困鹿山”這個商標名稱,溫厚的李興昌並不介意:“山這麼大,誰都可以做。如果‘金瓜’這個名稱也被搶注了,那我就回歸龍團貢茶最原始的名字,就叫‘人頭茶’。”
李興昌告訴記者,或許因為原料多是從古茶樹上採摘,困鹿山出產的茶葉“勁兒”比較足,最開始喝了容易失眠,但他已經習慣了:“每天都要喝。”李興昌不認為最貴的茶葉最好:“最適合你的茶,才是最好的茶。”
每一個李興昌製作的“金瓜貢茶”上,他都會簽名蓋章。他在昆明讀大學的女兒和在縣裡讀高中的兒子,假期回來都會跟著父親學習製茶。
談到未來,李興昌不僅希望能將遺落深山的貢茶手藝傳承下去,還希望能把山區的茶葉都集中收購在新建的廠裡,用強大的企業保障茶葉質量,也在市場波動中保護茶農的利益,最終帶動周圍百姓富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