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能夠當花仙子是自己的榮幸

[ 現代故事 ]

 “和很多的京漂者一樣,我的日子也過得不容易,只想在北京有自己的家,只希望住在一個看病不遠、買菜不貴的地方。”

  一部《蝸居》,在無數買房人和在外打拼者的心中激起了強大的共鳴,從最初被廣電總局封殺到後來的重審,可以說,多年以來都沒有一部電視劇像它一樣有這樣的影響力,一個海萍,成為了千千萬萬中國人心中可憐可嘆又可羨慕的房奴形象。

  她被笑稱“男人婆”

  海清就坐在我面前:一身簡單的針織衫,身材高挑,娥眉淡掃。

  交談間,這個女子,美麗中透出一種難以抗拒的沉靜和智慧。她遙想自己的學生時代當自己還是一個叫做黃怡的小女孩時,那種美是單純的、不諳世事的,青春就像剛剛吐出嫩芽的樹枝,每天都有每天的活力。剛說完,她又轉過頭不好意思地說:“大學時代的我,應該不算美女吧!”

  在師長們眼裡,藝術方面,海清算得上天資過人,7歲時,就開始演電視劇。12歲時,海清就進入江蘇省戲劇學校學習舞蹈。這一次的機緣,源於在大街上與戲劇學校老師的一次偶遇:那天,一個高個的男人直奔海清而來,看著她,覺得她有藝術天賦。

  後來海清就是在兩個老師的舉薦下入學的。

  17歲,海清從戲劇學校畢業,進入江蘇省歌舞劇院。很快,她就成了歌舞劇院的臺柱子,之後又由演員晉升為編導,獲獎的作品也有不少。1997年,不安於現狀的海清,卻又報考了北京電影學院和另外一所知名學校,後來,她以絕對的高分被兩校同時錄取。選擇學校時,海清選擇了北京電影學院。

  進北京電影學院,文化成績穩居第一的海清,屬於特招生,她還是北影表演系主任奇士龍相中的千里馬。

   儘管有天賦,可是剛上大學的海清,卻慢慢地胖起來,據當年的同學回憶,海青一米六七的個子,卻有136斤的體重。在美女如雲的北影表演班,海清真的算不上出眾。大學四年,別的同學忙著外出拍戲,海清卻很少外出。

  20歲的海清,樂觀而不做作,朋友們笑稱她“男人婆”。她照常每天拎著四個大暖水瓶上樓。沒有戲可以演,她就在學校苦練基本功。

  四年下來,海清和老師黃磊一起演了不少話劇。後來能夠出演《玉觀音》裡的女二號,也得益於排練話劇《雷雨》時的一次出色表現,那一次,海清與前來物色演員的丁黑結下了合作之緣。

  “也許是青春無敵吧,當時並沒有把身材上的一點點不足放在心上,”海清回憶說,“當時我考慮得最多的,就是怎樣把戲演好。”

  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頭腦,北影畢業後,海青很幸運。

  風吹過,

  你會看到滿地的海棠花

  2002年,大學剛畢業的海清,就被選進海巖劇《玉觀音》劇組。她扮演的那個霸道、強勢的鐘寧,讓所有人都不敢相信這是一個從沒有演過電視劇的演員,海清在日記裡這樣寫著:“上學的時候我是挺懶的,但我的老師總撐著我。畢業的時候,我一定要甩開老師的手,然後自己走下去。”

  處女作《玉觀音》開了一個很好的頭,海清的星途漸漸放亮。2003年,海清在《梅花檔案》中飾演梅香,接著又在《海棠依舊》中飾演袁葦。一點點地,當年青澀的黃怡成為了羽翼豐滿的海清。鍾寧霸道刁蠻,梅香演出了一個特務真實可愛的一面。2007年在《雙面膠》中演上海媳婦,精打細算、潑辣卻又不失善良……

  生活中的海清很純粹,早上起床跑跑步,閒暇時泡一杯花茶,這就是簡簡單單的自己。別人好奇熒屏中的百變女郎,海清笑著答:“我的身上有很多種子,需要的時候,我會讓它們在戲中生長。”

  《王貴與安娜》中,安娜是一顆質樸而動人種子;《蝸居》裡,海萍是一顆無奈而又讓人心生敬意的種子。這些種子被埋在戲的土壤裡面,也深深紮根在人們的心中,慢慢抽條、長葉……

  許多演員不愛看自己曾經的表演,但海清愛看。每一次的重溫,都會讓她拾起一些曾經沒有體會到的美好。“我的粉絲們有個好聽的名字海棠花,這個名字真好。”海清說,“能夠當一個花仙子是自己的榮幸,我用心走過每一部戲,在戲裡一一埋下種子,等到風吹過,會看到滿地的海棠花。”

  《蝸居》的熱潮還沒有消退,海清又變身修女,拍攝《追捕》,用她的話來說,趁著好時節,多多播種最要緊。

  入行八年,海清接拍的電影、電視不算少,能讓觀眾記住的角色也有好幾個,海清早已成為了觀眾心中熟悉的演員:海清的《蝸居》摘下了2009年度BQ紅人榜“年度突破女演員”獎。

  的確,《蝸居》搬上熒幕,讓更多的人捲入了一場更熱烈的討論,關於房價、關於官場、關於中年之癢,還有或褒或貶的沸沸揚揚的爭議……

  也是因為它的爭議,《蝸居》甚至一度遭到廣電總局的封殺,但是,能夠被廣電總局再度審查的,也只有《蝸居》。“很多電視劇拍出來了,播出以後,就像是在湖面上刮過一陣輕風,沒有太大的波瀾,風一過,大家也都忘卻了。但《蝸居》不是,它是投入湖心的一塊石頭,有聲響,有波瀾,我演的海萍,讓人恨、讓人憐、讓人敬,這比任何獎牌都要漂亮。”

  觀眾和媒體已經給了海清一個封號收視女王,一個活躍在劇情裡的女王,在海清看來,這就是至上的榮耀,這也讓她對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

  海清一天也沒有停止學習,她一遍又一遍地收看國內外的影片,看劇情、看場景、看演技。

  活得簡單,就是快樂

  電視劇《蝸居》中,有這樣的劇情:海萍與蘇淳跟在浩浩蕩蕩的看房隊伍中,細細詢問房子的細節、周邊的環境,細心的海萍問了一句:“小區周圍有沒有菜場、醫院?”中介的話讓人哭笑不得:“沒有,但會所裡有一個雪茄吧。這是高尚住宅的一個物業標準”。

  這有趣的一幕,其實是演員海萍的真實生活在劇中的一次再現,“大家看到這裡的時候也許會笑,但是在現實中卻是苦澀的。”海清在說到自己的京漂經歷時,那種漂泊感總是油然而生:“和很多的京漂者一樣,我的日子也過得不容易,只想在北京有自己的家,只希望住在一個看病不遠、買菜不貴的地方。”

  由此,我們想知道,《蝸居》能夠火起來,是不是她預料之中的?

  她說:“算是吧,我接戲一般都要先挑選劇本,《蝸居》的劇本讓我很感興趣,這是一部很有現實意義的作品。我自己也是房奴,可能對裡面的一些情節比較感同身受。”

  為了買一套房子,海清整整奮鬥了五年,而且現在還在還貸之中。

  筆者問起近期的理財情況,海清回答得很乾脆:“當然得好好努力,爭取告別房奴生活,這麼重的房貸背在身上,壓力太大了。”

  海清習慣了精打細算的生活。“20萬的貸款,如果還上15年,就得多搭上將近萬元的利息,算起來,這不是一筆小數目。提前還貸才能少還一點利息。”海清算著賬,同時也悲壯地將還房貸作為自己的理財目標。

  儘管《蝸居》之後片酬開始增加,但生活壓力還是沒有減少。海清給自己定了一個精確的計劃,不管掙多掙少,將收入的三分之一用於日常生活,三分之一用於還房貸,剩下的三分之一用於儲蓄。

  房子的壓力雖然大,海清卻並沒有因此而慌了手腳。儘管正在供房,儘管還沒有買車,她對待工作依然是從從容容的。

  在拍戲方面,她一如既往地堅持原則:寧可不掙錢,也不接不理想的片子,對每一部劇本都要精挑細選。目前正在演的《追捕》裡的一個角色,也是自己仔細斟酌過的。

  說起自己的工作,海清笑著解釋,工作上有取有舍,實際上也是一種智慧。人的精力有限、閱歷也有限,不斷地為了一點眼前的利益,透支自己的精力和智力,長遠來看反而不利於創造更多的財富。將自己的標準定高一些,多給自己一些時間去看書學習,只有內在的積澱,才是創造人生價值的源泉。

  “很多人可能因為家庭、房子的重重壓力而變得焦慮重重,其實這種焦慮對於解決問題根本無濟於事,其實只有理性分析自己的具體狀況,找出有效的應對方法,生活的步調才不會變得慌亂。”海清愉快地總結。

  演了那麼多刁蠻的媳婦,她會覺得她的性格里有不安分的一面嗎?她說:“我覺得我有一點女俠的性格,耿直、不拘小節,特願意為朋友兩肋插刀,是活得很簡單的那種,我最愛聽許巍唱的那首歌《曾經仗劍走天涯》。”

  有人問海青:“如果讓你對自己進行一個評價,你認為這一路走得順利嗎?”

  她回答:“我應該算是比較幸運的一個吧。上戲劇學校,是因為老師在街上發現了我。後來進電影學院,同樣受到老師的器重,一畢業就能演海巖劇,我希望自己再努力一些,能夠對得起這份幸運。”筆者接著問:“那你迄今為止,你最滿意的角色是哪一個?”她淡淡一笑:“對於一個演員來說,最好的角色永遠是下一個。”

  在此,所有的“海棠花”,祝願海青給我們帶來越來越多的驚喜!

 

補充糾錯
下一篇: 決勝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