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成塔式的創業神話

[ 現代故事 ]

一根細小的塑膠吸管,只賣一分錢,如果要依靠它來創業併成為億萬富翁,你或許會認為這是一個神話。但是,在義烏這片製造神話的土地上,卻屢屢誕生奇蹟:有靠鈕釦創大業的,也有靠針頭線腦發大財的,還有靠修皮鞋成億萬富翁的……樓仲平確實就是靠著一根小小的吸管成就了自己的一番偉業。他的成功,再次為義烏這片製造神話的土地增添了一個註腳。

  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時候,義烏根本沒有現在的知名度,經濟發展水平也遠遠沒有現在這麼高,還是一個資源匱乏的貧困地區,人們的生活過得十分艱苦。那個時候樓仲平由於有兄弟姐妹6人,家庭人口多,生活就更加貧困。飢餓在年幼的樓仲平腦海烙下了深深的印記,脫貧成了樓仲平一家最大的願望。15歲那年,樓仲平肩挑貨郎擔與他的鄉親們一起走南闖北,靠賣小百貨謀生。那個年代,在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許多地方,都能看到不少走街串巷靠貨郎擔謀生的小商販。這些人基本上都是來自義烏。據說是義烏農民在農閒時特有的一種謀生手段。樓仲平也就是這支貨郎隊伍中的一員。

  1991年時,已經在外闖蕩漂泊7、8年的樓仲平決定結束這種貨郎擔的生活,到義烏市場旁邊擺了個地攤來販賣一些日用雜品。這種地攤生意卻沒能經營多久,因義烏要建立一個大市場,把所有的地攤經營都要遷入到市場內經營。樓仲平便靠貨郎擔謀生積攢的一點錢和擺地攤賺的錢,租到了篁園市場的一個百貨攤位。雖然仍是經營一些日常百貨用品,但是樓仲平卻比別人經營得好。他進貨的品種多,款式新,種類齊,確實是質優價廉,別人都願意買他的東西,而且他拿到的大訂單也比其他攤位多。在樓仲平經營的那一片百貨攤位區,他的攤位生意是最好的。

  或許是多年從事貨郎擔和地攤商販生意,使樓仲平對店鋪的商機看得非常準確。在義烏市場進行第四輪改造時,樓仲平覺得義烏市場會成為一個全國的大市場,他看準了一個靠近大通道邊且位置較好的鋪位,花46000元買了下來。於是,他開始經營日用塑膠製品生意。果然,生意十分紅火,一個月能賺下3、4萬塊錢,多時甚至超過了5萬元。這使樓仲平慢慢地賺下了自己的第一桶金。生意興隆了一段時間後,人家四周的攤位看著眼紅,紛紛跟著樓仲平來做。樓進什麼貨,那些攤位也跟著進什麼貨,樓賣什麼價,他們跟著賣什麼價。這時,樓仲平開始感覺到同質競爭的壓力了。如果自己的經營不做出特色來,那麼大家都是一樣地經營,那麼遲早生意就會越做越死。

  轉行,另謀他業的意念開始在樓仲平的腦海閃現。當時義烏的政府部門也在鼓勵市場中的生意人,不要有小富即安的思想,跳出義烏這個市場,把眼光瞄向全國的大市場,從商業經營轉向製造行業。上個世紀90年代,一個月能賺幾萬塊錢算是非常了不起的了,如果選擇放棄一年可賺幾十萬元的生意,轉而去開工廠搞製造,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因為開工廠還是個前程未卜的事,是成是敗尚難預料。不過,在樓仲平發現吸管這個不起眼的小產品後,他決定最終還是轉行。或許是他搞了多年的小商品經營,有較強的把控力,在他看來這個產品份量小,做的人不多,只要做得好,同樣可以獲得大發展。最終讓樓仲平作出辦廠做吸管產品的決定,還是緣於結識的一個嘉興的朋友。這個朋友對樓仲平說,他有美國的吸管訂單,每天要貨的數量都是滿滿的一車。

  樓仲平和妻子商量後,轉讓了市場的攤位,把獲得的資金用來購買了幾臺裝置,租賃了一些民房作廠房,請了幾個幫手,一個類似於作坊式的吸管廠就辦起來了。吸管做出來以後,嘉興的那個朋友卻並沒有一天要一車貨,而是一週才要了一車貨。沒辦法,樓仲平只好自己去尋求別的銷售渠道。不過,那時做吸管的確實不多,銷路還是好找,生產的產品基本不會積壓。銷路一開啟,樓仲平的生產裝置就顯得不夠用,他只好把賺到的錢又投入到了購買裝置中去。生產不斷得到擴大,市場銷路也就得到進一步的擴充套件。在短短的兩三年時間裡,樓仲平就幾乎租賃了村裡一半的民房作廠房了。當別人看到樓仲平做吸管發了財,便紛紛仿效樓仲平開始做起了吸管產品。原來全義烏才只有3、4家吸管廠,不料一下子就冒出了40餘家吸管廠,吸管又一次面臨著競爭的白熱化。就在樓仲平對吸管產品進退兩難的時候,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突發,造成原材料價格飆升,全國的吸管廠都難以為繼,很多人都自動退出了吸管生產這一行業。

  怎麼辦?自己也跟著退出,另找別的行業重起爐灶?當樓仲平看到很多吸管廠貼出轉讓的告示後,他反而平靜下來了。他覺得,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冷靜下來考慮。儘管妻子和親朋好友都勸樓仲平趕緊退出吸管生產,另闢他徑,但樓仲平思索的結果卻是不僅不應退出,相反還應乘機廉價擴充發展壯大自己的廠子。他認為吸管是典型的一次性消耗產品,而且飲料業發展的速度非常快,對吸管的需求會是爆炸性的,雖然眼下因金融危機而造成一時的困境,但是隻要危機一過,吸管的發展前景將是非常美好的。可以說樓仲平是在力排眾議的情況下,收購了一大批面臨倒閉的吸管廠,從而使自己在低成本的情況下,使企業得到超速的發展。

  企業壯大起來後,樓仲平開始意識到了一個問題,就是企業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地簡單地擴大再生產了,而是要在產品創新力度上和樹立品牌價值上來謀求較好的利潤。一次,樓仲平在市場調研時,意外發現市場上有一種吸管的外包裝上印有一男童和一女童的頭像,而且市場人士告訴他,印有這種圖案的產品就特別好賣。樓仲平意識到這應該就是一種品牌的效應問題。他馬上去了義烏市工商局查詢,竟然發現這種商標竟然無人註冊。當時不光是浙江的廠家在用這種圖案,而且廣東、福建等生產吸管的企業都在用這種圖案。樓仲平馬上交了2000塊錢,註冊了這一商標,並命名為“雙童”。等註冊商標拿到手後,樓仲平便把自己企業的名稱也改為義烏雙童日用品有限公司。

  有了自己的品牌,就需要靠品牌去拓展更大的市場。樓仲平接下來就是要打響品牌的知名度和產品的創新度。為了讓雙童品牌成為業內最響亮的品牌,樓仲平竟然每年投入上百萬元打廣告。吸管打廣告可是從未有過的事情,因為業內人士都說吸管並非獨立的產品,因此打廣告也不會有什麼效果。或許也正因為這一產品從未有人做過廣告,因此,樓仲平的廣告一做,就很成功,一下子就打造成了吸管行業的名牌產品。

  品牌打出去了,那麼在產品創新上就必須立馬跟進。2005年時,樓仲平開始陸續收縮戰線,壓縮產能,砍掉一些技術含量低,價格利潤都比較低的低端產品,改走中高檔產品路線。在產品創新方面,樓仲平花費了不少的心血。他開始更多地研製造型吸管。這種造型吸管就不再是普通的一根直管了,而是變成心型或者是其他各種曲線形狀,再把吸管加上一些卡通形象,使之成圖案新穎,造型美觀,漂亮可愛的吸管。這些新產品投入市場後頗受歡迎,不光是一些飲料行業採購這些產品,就是超市、酒吧、KTV等場所也都大量進購,連全球零售巨頭沃爾瑪、歐洲零售巨頭特易購等商業連鎖機構都對樓仲平的產品頗為青睞。

  一根吸管可賣一分錢,只要你做得好也可賣2塊錢。樓仲平在給職工上課時就講了創意創造利潤的奇蹟。他拿出一根普通吸管,說這種吸管就只能賣一分錢;他拿出另一根吸管,嘴上一吹,竟然成了哨子,而且有的吸管上還有kitty貓的造型,他說這種吸管就可以賣到2塊錢。2007年10月,樓仲平的“雙童”牌吸管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這是吸管行業國內唯一的知名品牌。2009年以來,樓仲平的雙童吸管年產量達到1萬噸,產值超億元,市場份額已經佔據國內70%以上,而且在全世界的市場份額也佔了1/4左右。樓仲平被譽為名副其實的“吸管大王”。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