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牛肉麵”引發的管理

[ 現代故事 ]

 我跟朋友在路邊一個不起眼的小店裡吃麵,由於客人不多,我們就順便和小老闆聊了會兒。談及如今的生意,老闆感慨頗多。他曾經輝煌過,那是蘭州拉麵最紅的時候,他在鬧市口開了家拉麵館,日進斗金!後來卻沒做了。朋友納悶地問他為什麼。

  “現在的人心眼賊呢!”老闆說,“我當時僱了個會做拉麵的師傅,但在工資上總也談不攏。”

  “開始的時候為了調動他的積極性我們是按銷售量分成的,一碗麵給他5毛的提成,經過一段時間,他發現客人越多他的收入也越多,這樣一來他就在每碗裡放超量的牛肉來吸引回頭客。一碗麵才四塊,本來就靠薄利多銷,他每碗多放幾片牛肉我還賺哪門子錢啊!”

  “後來看看這樣不行,錢全被他賺去了!我就換了種分配方式,給他每月發固定工資,工資給高點也無所謂,這樣他不至於多加牛肉了吧?因為客多客少和他的收入沒關係。”

  “你猜怎麼著?”老闆有點激動了,“他在每碗裡都少放許多牛肉,把客人都趕走了!”“這是為什麼?”現在開始輪到我們激動了。“牛肉的分量少,顧客就不滿意,回頭客就少,生意肯定就清淡,他(大師傅)才不管你賺不賺錢呢,他拿固定的工錢巴不得你天天沒客人才清閒呢!”

  一個很好的專案因為管理不善而黯然退出市場,儘管被管理者只有一個。

  當我們把這個案例和其他的朋友討論的時候,他們先是拍案叫絕,繼而沉思,時而悲憤,時而慷慨陳辭。

  下面是我和一個博士、一個研究生、一個MBA對這個問題的討論

  1 首先我們考慮將小老闆所用的兩種方案進行折中,即:底薪加提成的方法,提成根據每碗的利潤分配。這樣既可以防止他少放牛肉,又能防止他瘋狂地多放牛肉。

  2 後來又想到這一條是有條件的。問題是每碗的利潤界定後怎麼個分配法?一碗麵能掙多少是瞞不過大師傅的,如果不能讓雙方的利益在某個點達到平衡,一切又會恢復原樣。而要達到所說的那種平衡涉及到一個複雜的相關函式問題,說不定還要用到博奔論。

  3 把麵館承包給大師傅,老闆拿了提成後回家養花弄鳥去。當然,提出這個方案後大家都有過短暫的臉紅,再否定!

  4 然後我們談到了企業文化、正義、道德、人性,並一致認為:管理學博大精深,成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非得經過百般磨練方能修得正果,再先進的管理理論也有不適用的時候。

  一個小小牛肉麵的故事,卻反映出了一個小企業管理中的種種問題。經過長時間的討論,我們基本達成以下共識:

  首先就是一個關於大師傅激勵的問題。可以設計一個激勵機制,就是在定額約束下的銷量或利潤累積獎勵。

  根據每碗麵的顧客可接受效用制訂一個材料定額,大師傅的工資還是按照銷售量提成,但是前提是月度的材料消耗不得偏離定額太多,例如允許波動幅度為20%,否則只有基本工資。

  或者說每碗麵規定需要新增的牛肉克數,一批牛肉的總量是固定的,拉麵的賣出量是可以計算的,多少碗麵放多少斤牛肉限定了,哪個要敢多加或者少加牛肉,工資就對不起了。

  其次,對這個小老闆的拉麵店來說,其實就是師傅以技術八股的方式和老闆利潤分配,大家都雙贏。兩個人合夥做,費用兩個人攤,進行規範化管理。

  在工作程式上:制訂一定的標準;包括麵條的量、水的量、肉的量等明確規定,製造方法、工藝也請大師傅標準化:在定額消耗上,也與上述的激勵密切相聯;薪水報酬上,參考社會上的平均工資和本店的盈利水平,結合師傅的勞動量、勞動結果(營業額的增加降低、顧客的反饋等!進行綜合評定。

  此外,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老闆娘放牛肉不就得了,關鍵的資源一定要掌握在關鍵的人手裡!老闆掌握了店面的所有權,才可能有大師傅為他打工:老闆娘掌握了牛肉的分發權,才有可能防止材料的浪費和濫用。不過,老闆還應該再掌握大師傅這一核心的人力資源,怎麼掌握還是一個難題。

  另外,任何工作除了要有監督、控制,其餘的事情都可以透過溝通來解決。我們認為本例中沒有一種好的辦法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分配問題,在這種作坊式的小企業裡,老闆與員工每天有大量時間接觸,關係是否和諧非常重要。惟有靠小老闆良好的個人魅力並善待下屬,才會讓大師傅內心產生歸屬感及滿足感,積極工作努力為老闆創造利潤,到那時候牛肉的多少就不成麻煩了。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