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林彪的四野部隊打到深圳,軍就在深圳羅湖橋頭,前面一河之隔是香港。
如果這時進攻,不到三天的時候,就能收復香港。英國在香港不過一萬人的部隊,而我軍又是求戰慾望極盛,戰鬥力極強的四野,只要一個衝鋒,就能將英軍擊垮。
對於這一點,英國人也特別清楚。英國的港督葛量洪認為香港肯定要被解放了。當時又發生了著名的“紫石英”號事件。
年初,我軍準備發起渡江戰役,打了招呼,外國艦船離開長江,這裡要打仗了。結果英國護衛艦“紫水晶”號不以為然,衝入封鎖區。劉伯承元帥一聽,得,打沉它!
我軍對這條不講規矩的外國軍艦進行炮擊,將“紫石英”號打得擱淺。英國又派了三條軍艦來營救,同樣被打跑。
這件事情告訴英國人,外國在中國的炮艦外交徹底結束了。中國對於侵略者,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你若犯我,我打招呼,你若再犯,斬草除根。是為:匆謂言而不預也。
英國人認為這件事情讓英國的武力恐嚇破產了。英國自然也沒有可能在香港問題上採取武力恐嚇的方法。
英國港督葛量洪認為,解放軍甚至不用派兵,只要斷水跟斷食品,香港幾個星期就完蛋了。
事實上,毛澤東不但沒有進軍,也沒有斷水斷食品,周恩來甚至親自指示要保障香港的飲用水供應。
那麼,毛澤東為什麼不急於解放香港呢?
毛澤東說過,香港,他要有點用處。
當然,事後來看,香港是有大用。
第一,毛澤東利用香港,打破了英美的同盟,突破了西方對新中國的封鎖。英國在年就宣佈承認新中國。
第二,不收回香港,也使中國不必過於依賴蘇聯。
第三,香港成為中國對外聯絡的一個視窗,中國從香港進口了大量的物資。
第四,保障了香港的穩定,以及促進了香港此後的發展。
現在很多香港小青年有一個誤區,認為香港的繁榮要感謝英國人,是英國的殖民統治讓香港繁榮起來。這實在是一個誤會。香港的繁榮不是託英國的人福。
在年時,香港不過是一箇中等城市,人口六十萬。
在那時,香港是需要仰視廣州的,更不用說跟上海比了。正是因為解放後,香港成為大陸唯一對外聯絡的視窗。當然,香港人本身也努力,抓住了這一個萬載難逢的機會,從一個小漁村變成了國際大都會。
香港能有今天,第一個要感謝的是毛澤東,正如深圳有今天,深圳人最感謝的是鄧小平。
而毛澤東對收回香港,早就有了佈局。
年,毛澤東會見英國前首相希思,他對香港問題沒有細談,比如香港是否迴歸,怎麼迴歸,如果出現問題怎麼辦。
毛澤東根本不關心這些,因為他早就知道,這些都不是問題。香港是一定能夠收回來的,而且是以我為主,英國為輔。
為什麼呢?
年月,中國恢復了聯合國席位。一年後,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
中國已經走向世界,不再只有香港一個對外的視窗。毛澤東相信英國人也看到了這一點。希恩當時就保證香港能有一個平穩的迴歸。
在會議上,毛澤東淡定從容,說還有二十三年,這不是我們的事了,到時候怎麼辦,讓他們去談吧。
毛澤東指向了王洪文跟鄧小平。
正是其中的鄧小平在後面成功解決了香港問題,使香港順利迴歸祖國,又保證了香港的繁榮與穩定。
可以說,香港的繁榮,在之前,要感謝毛澤東,在之後,要感謝鄧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