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上古時代,有一個以善於耕種聞名的人,名叫稷,也叫后稷。那時,正是唐堯當政。堯任命稷為“農師”,叫他推行農業。
據說,稷從小就喜愛農事,常把野生的麥子、穀子、大豆、高粱以及瓜果的種子收集起來,種在地裡。成人以後,對於農業更是非常專心,還利用木材和石片,製造了一些簡單的農具。他擔任“農師”的時候,親自參加勞動和指導耕種,並大力普及耕種知識,傳授耕種方法,作出了出色的成績。後來,虞舜繼承唐堯為領袖,任命他繼續管理農業。人們十分愛戴他,直到他死後許多年了,還把他奉為“穀神”,立祠祭祀。
另有傳說,那時還有一個人,名叫禹。據說當時曾發生過一次大水災,受災面積幾乎遍及全國,受災時間前後長達二十多年,人民苦不堪言。堯曾命鯀去治水,治了九年沒有成功。舜繼位後,又命鯀的兒子禹負責治水。禹奔走各地,發動群眾,鑿山開河,大興水利,一面疏匯洪水,一面救濟災民,經過了十三年的艱苦奮鬥,才克服了這場空前絕後的大水災。人們崇敬他,稱他為大禹、禹王爺,也立了禹王廟來紀念他。(參看“過門不入”)
到了戰國時代,儒家的代表人物孟軻,也稱讚過稷和禹。在《孟子·離婁篇》中,他說:“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禹認為有人溺在水裡,是由於自己任務沒有完成,因此害得他們溺在水裡的;稷認為天下有人在捱餓,是由於自己工作沒有做好,因此害得他們捱餓的。他們能夠把群眾遭受的苦難,看作是由於自己沒有盡到責任所致,所以他們自覺地感到這樣的著急。”這種急群眾之所急,在古語中於是就叫“人溺己溺,人飢己飢”,也叫“己飢己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