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起蕭牆

[ 成語故事 ]

春秋時,魯國自魯文公後,即由大貴族、新興的地主階級的代表季孫氏執政。到魯哀公時的季康子,名位雖是卿大夫,實際權勢之大,早已超出國君之上(參看“是可忍,孰不可忍”)。當時的費邑(今山東費縣),是季康子的私邑,他為了進一步擴大和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想攻伐附近的顓臾,把它併吞過來。顓臾是魯國的附屬小國,在費邑的西北約七十里。

當時,孔子反對季孫氏攻伐顓臾。而孔子的學生冉有(即冉求)和季路(即子路)即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因此,孔子責備他倆不該支援季氏。(參看“鳴鼓而攻”)

據《論語·季氏》載:孔子當時向冉有和季路說了一番大道理,其中有這麼一些話,大意是:

“……無論諸侯或大夫,辦理國家政事,不怕貧窮,不怕人口少,只怕不得安居。如果貧富並不懸殊,窮也就無所謂了,如果都能安居,人口少也就沒有。如果不發生戰爭,也就不會發生什麼危險的災難。這樣,遠方的人就會前來歸服你,如若嫌歸服的人不多,還可以施行仁義禮樂的政教來廣泛招致。‘既來之,則安之(他們來了,就要讓他們安居下來)。’而現在,你們倆輔助季孫家幹了些什麼呢?‘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反而想使用兵力去攻伐顓臾。‘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蕭牆的“蕭”,是“肅”的假借字;“蕭牆”,是國君宮門前的照壁。臣子進見君王,到此而增加肅敬,所以叫做“蕭牆”。“蕭牆之內”,指宮內,這裡暗指魯哀公。因為季孫氏當時和魯君矛盾很大。季孫恐怕魯哀公利用顓臾的有利地勢來襲擊他的費邑,於是他先下手為強,攻伐顓臾。所以孔子說: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

後來人們形容內部發生禍亂,就叫“禍起蕭牆”或“蕭牆之禍”。

上述孔子說的另一句話“既來之,則安之”和“分崩離析”,後來也都成了成語。不過,“既來之,則安之”這句成語意思卻和原來的並不一樣了。它是說:既然來到了這個地方,即使不太滿意,也就只好安下來再說吧。

至於“分崩離析”這句成語,意思仍和原來的差不多。《論語》疏注中有這樣的解釋:“民有異心曰分,欲去曰崩,不可會聚曰離析。”現在,我們用來形容國家或集團四分五裂、支離破碎、不堪收拾。

補充糾錯
上一篇: 雞口牛後
下一篇: 火樹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