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口牛後

[ 成語故事 ]

戰國時代的後期,秦國最強,它企圖兼併各國,完成整個統一的書面。當時的政治家們,有的主張“連橫”,就是以秦國為首,各國聯合而為一體;有的主張“合縱”,就是秦國以外的各國結成聯盟,共同對抗秦國。前者以張儀為代表,後者以蘇秦為代表。(參看“前倨後恭”)

例如,張儀勸韓國倒向秦國,說什麼“事秦則安矣,不事秦則危矣。”而蘇秦則勸韓國千萬別上秦國的當。《戰國策·韓策》載,蘇秦對韓王說:“韓國領土廣大,地勢險要,又有勇敢善戰的軍隊,為什麼要向秦國低頭呢?韓國如果表示屈服,秦國一定首先要求把宜陽、成皋等地方劃給它。今年給了它這些地方,明年月會有新的要求,韓國的地方有限,而它的貪慾卻是沒有止境的,您怎麼也滿足不了它。俗語說‘寧為雞口,無為牛後’。您要跟秦國合作,那就是做了牛後了,我真替您堂堂韓王感到難為情啊!”韓王聽了又氣又急,大叫道:“對,我死也不能向秦國屈服!”

“寧為雞口,無為牛後”——寧做雞的嘴巴,不做牛的屁股。雞嘴巴雖小,能獨立自主,吃進東西;牛屁股雖大,不能自由行動,只會拉屎。蘇秦向韓王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寧可作一個自由、獨立的小國,不要當大國的附庸。(“無為牛後”的“無”字可寫作“毋”或“勿”。)

這句成語也可簡作“雞口牛後”。

但是有人(例如延義的《戰國策音義》)說,這句成語應作“雞尸牛從”。屍是主,從是跟隨者;雞屍是雞群中為首的雞頭領,牛從是牛群中跟隨老牛的小牛犢;雞屍雖小,總是個頭領,牛從雖然比雞大,只能跟在別的牛後面走,所以叫做“寧為雞屍,無為牛從”。只因“屍”字錯寫為“口”字,“從”、“後”二字的繁體字“從”、“後”相似,也寫錯了,就成了“雞口牛後”了。隋朝顏之推所撰《顏氏家訓·書證》篇曾引述了延義的這個說法。《通鑑·周顯王三十六年》的註文中,就是寫作“雞尸牛從”的。

不過,這句成語說“雞口牛後”的還是多數。現在更沒有人說“雞尸牛從”這樣的話了。

補充糾錯
上一篇: 雞犬升天
下一篇: 禍起蕭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