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絹幼婦

[ 成語故事 ]

後漢時,浙江上虞有一個十四歲的女子,名叫曹娥,因為父親溺死江中,投江尋覓父親的屍首,終於淹死,人們稱她為孝女。當時的“上虞長”度尚,請人作了一篇誄辭(哀悼死者的文章),刻上石碑(即《曹娥碑》)來紀念她。

《曹娥碑》這篇誄辭,據說是度尚請邯鄲淳作的。那時,邯鄲淳年方十三歲,極有文才,竟當場一揮而就,寫得非常出色。著名的文學家蔡邕曾特地去看這個碑。可是,當他到達時,天已傍晚。他在暮色蒼茫中,用手撫摩著讀完了碑文,就在碑的後面題了八個大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人們誰也不明白這八個字是什麼意思。

據《世說·捷語》說,後來,曹操和他的“主簿”(秘書)楊修曾在曹娥碑附近經過,他們也參觀了碑。(《三國志》說,曹操和楊修是在蔡邕的女兒蔡琰的家裡看到了《曹娥碑》的拓本。)曹操看到蔡邕的題字,問楊修是什麼意思。楊修答道:“黃絹,色絲也,絲旁一個色字,是‘絕’;幼婦,少女也,女旁一個少字,是‘妙’;外孫,女之子也,女旁一個了字,是‘好’;齏,是辛辣的蒜泥、蔥末之類,齏臼,是搗蒜的缽子,是受辛之器,受辛二字合併為一,是辭字。這是蔡邕稱讚碑文,說它是‘絕妙好辭’!”曹操聽了,暗暗佩服楊修的聰明。(參看“如嚼雞肋”)

後來,人們引用這個隱語,稱讚什麼人或事物“絕妙”的時候,不說“絕妙”,而說“黃絹幼婦”。同時,稱讚詩文寫得極好,也用“絕妙好詞”這個成語。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回祿之災
下一篇: 懷刺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