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人禰衡,字正平,有文才,性剛強。京劇《打鼓罵曹》中,裸身擊鼓、指著曹操大罵的,演的就是他。據《後漢書·禰衡傳》說,人一生很不得志,被殺的時候才二十六歲。他從未向瞧不起他的高官貴人低頭,也似乎從未遇到過值得他敬佩的人物。漢末建安初年,禰衡來到當時的京都許昌。將入京都的時候,他就暗暗準備了一張名刺,藏在懷裡,希望在人才集中的京都,能訪得到一位理想的人物,好去拜見求教。然而,他很失望,直到最後離開京都,他的名刺始終卻沒有用出去。這張名刺,已在他的懷裡磨得字跡漫滅,幾乎破爛了。
名刺,是寫著自己姓名的帖子。古時,求見有地位的人物,必須先遞名刺;主人看了客人的姓名,不願接見的就拒絕或託故不見,應當接見的就按客人的身份,分別以不同待遇來接見。
磨得字跡漫滅了的名刺,叫做“漫刺”。宋朝黃庭堅有詩道:“過閱王公門,袖中有漫刺。”——寧願讓名刺在袖中磨爛,也不肯輕易去巴結王公大人。
很想和名流聞人結識,卻找不到拜見求教的理想物件,或者雖有值得敬佩的人物而無法見到他,或者他不願接見你,就叫“懷刺不適”。懷中白白準備了名刺卻無處可投。也叫“名紙生毛”(名紙,就是名刺;生毛,也就是磨爛的意思)。五代王定保所撰《摭言》載:唐朝劉魯風有一次去看他的一位老朋友,傳達人員因為他不給小費竟然不肯通報。劉魯風無可奈何,吟詩一首道:“萬卷書生劉魯風,煙波千里謁文翁;無錢乞與韓知客,名紙生毛不為通。”(知客,是古時管接待賓客的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