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衡·書解》中說:“物有華而不實、有實而不華者。”意思是說:有的東西外表華麗而實質不好,有的東西實質很好而外表不美。
“華而不實”一語,人們往往用來比喻虛有其表而毫無實際的人和事物。《國語》的《晉語》中就載有秦穆公說的一句話道:“華而不實,恥也。”
《國語·晉語》中,還載有這麼一段故事:
晉國大夫陽處父出使到衛國去,回來路過寧邑(在今河南獲嘉縣),住在一家客店裡。店主姓嬴,看見陽處父相貌堂堂,舉止不凡,十分歡迎,並且悄悄對妻子說:“我早就想投奔一位品德高尚的人物,可是多少年來,隨時留心,卻沒有找到一個合意的。今天我看到陽處父這人不錯,我決定跟他去了。”
店主得到陽處父的同意,離別妻子,跟著陽處父走了。一路上,陽處父就同店主東拉西扯地談起來,還沒有走出寧邑多遠,店主就改變主意,不跟陽處父去了。
店主的妻子見丈夫突然折回,很是納罕,問道:“你好不容易遇到這麼個人,怎麼又不去了呢?”店主說:“我見其貌而欲之,聞其言而惡之,……我懼未獲其利,而及其難,是故去之。(我看了他的外表覺得不錯,誰知聽了他的言論卻非常討厭,我怕跟了他去,沒有獲得教益,倒先遭受禍害,所以打消原來的主意了。)”
這陽處父,在店主的心目中就是個“華而不實”的人。《左傳·子罕》載有孔子的一句話道:“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莊稼長了起來而不吐穗的也有的吧!吐穗而不結顆粒的也有的吧!)”秀,就是吐穗;“秀而不實”和“華而不實”的意思相似。華,同“花”,“華而不實”的原意,本來也是說的只開花不結果實,後來才用來比喻虛有其表的。
“華而不實”,也形容表面華麗百空無內容。例如《韓非子·難言》說:說話油腔滑調,洋洋灑灑,“然則見以為華而不實。”《南史·梁簡文帝紀論》評論簡文帝蕭綱的文章時說:“太宗(即簡文帝)多聞博達,富贍詞藻,然文豔用寡,華而不實。”意思是說,蕭綱的文章,詞句雖然漂亮,但是內容卻比較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