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的陳朝,有個著名的書法家名叫智永,本性王,是個和尚,人們叫他“智永禪師”,會稽人。善寫各種字型,而特別擅長草書。他卓越成就,是長期勤學苦練得來的。據說,他認真練字,曾堅持了三十年,他把寫壞的廢筆,隨手投入大甕(每甕的容量都是好幾石),曾積了十甕。後來,他把這些廢筆一起埋了,並且築成一個墓,稱為“退筆冢”。他還把所寫的字,大約每一千字一本,裝訂成八百多本,分送給浙江的幾百所寺院,恰好每寺分得一本,大家都把它當寶貝一樣地珍藏著。有人說,智永的書法真正繼承了晉代王羲之的藝術傳統。人們對他的評價很高,請他題字的人因此一天天多起來。
智永當時住在浙江吳興的永欣寺,因為每天都有許多人川流不息地去拜訪他,永欣寺於是非常熱鬧。他所住的屋子,竟至“戶限為穿”。
“戶限”,就是門檻。因為來訪者出出進進,非常之多,所以把門檻都踏破了,這就叫“戶限為穿”。《宣和畫譜》和唐朝張彥遠撰著的《法書要錄》,都有關於智永住處戶限為穿的故事。並且說,後來,智永住處的戶限只好包上一層鐵皮來加以保護,人們稱之為“鐵門限”。
“鐵門限”,後來也轉化為成語,比喻限制嚴謹,不許隨便出入,含義卻與上述故事完全無關了。
唐朝有個書法家,名叫懷素,也有“筆冢”的故事,見《唐國史補》:“僧懷素好草書,……棄筆堆積,埋于山下,號曰‘筆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