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窺錐指

[ 成語故事 ]

戰國時,趙國有個學者叫公孫龍,據說稟性聰敏,學識豐富,以博辯知名。他自己以為是最高明的了。後來,他聽到了莊子的理論,佩服得不得了,於是對魏牟(魏國公子)說:“原來世界上還有更高明的學者啊!”

魏牟笑著說:“你聽過‘埳井之蛙’的故事嗎?一隻住在井底的蛙,怎能知道世界上還有什麼海?又怎能理解海是怎樣的寬廣偉大?用自己極膚淺的知識和經驗,想去體會深奧無窮的學問,那不是等於‘用管窺天,用錐指地’嗎?”(參看“井底之蛙”)

魏牟還對公孫龍說:“不過,從另一方面說,你也不必全部否定自己而去全盤摹仿莊子,你應該有你自己的獨特見解。否則,將要如同‘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一樣,別人的長處沒有學到,自己固有的特色也會丟掉了。”(參看“邯鄲學步”)

這段故事,原載《莊子·秋水》。成語“管窺錐指”的出處就在這裡。

“用管窺天,用錐指地”——從竹管裡去觀察天,怎能瞭解天究竟有多大?用錐子來探測地,又怎能知道地究竟有多厚?所以,形容見識狹小,就叫做“管窺”,或叫做“管窺錐指”。

“管窺錐指”,也叫做“管窺蠡測”。《漢書·東方朔傳》說:“以管窺天,以蠡測海”蠡,是瓠瓢,用瓠瓢去量海水,不是和“管窺”、“錐指”一樣嗎?所以,形容見識狹小片面,也叫做“管蠡”。

上述成語,都可以作為自謙之詞。例如謙稱自己的意見不全面,也就說是“管見”。(參看《管中窺豹》)

補充糾錯
上一篇: 歸馬放牛
下一篇: 管鮑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