綆短汲深

[ 成語故事 ]

《莊子·至樂篇》載:

孔子的弟子顏淵(即顏回),從魯國到齊國去,要同齊國的國君談談治國的大道理。動身之後,孔子老是不放心。另一弟子子貢(即端木賜)看出老師有心事,便恭敬地問道:“顏回走後,我看您臉色很不愉快,是為的什麼啊?”

孔子說:“是呀,你問得好!從前管子(即管仲)有一句話我很讚賞,他說‘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我恐怕顏回向齊侯去談古聖先賢之道太大太深,對方根本接受不了,反把事情弄糟了。你聽說過這麼回事嗎?魯侯得了一隻海鳥,把它養在廟堂上,演奏最美妙的音樂給它聽,宰牛殺羊,辦了豐盛的筵席給它吃。可是這隻鳥昏頭昏腦、心神不定,不敢吃一口肉,也不敢喝一口水,不出三天就死了。這樣養鳥,把鳥當作是同自己一樣的人來招待,而沒有把它作為鳥來飼養,就是不看物件。即使是最美妙的音樂,最豐盛的筵席,它也不能領情。再舉一個例子來說:魚離開了水就活不了,但是人溺在水裡就得死,這也是彼此習性、需要和愛好不同的緣故。所以,待人接物,區別物件是很重要的。顏回這次去訪問齊侯,使我擔心的,就為這個。使我想起了管子的那句話,也是為此。”

管子的那句話:“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褚,是口袋;綆,是吊桶上的繩子。口袋小,裝不了大東西;吊桶繩短,沒法從深井裡汲水。比例水平低、意志薄弱的人,不能本會高深的理論,不能勝任重大的事業。

查《管子》的這句話,卻稍有不同。它是說:“短綆不可以汲深井,知鮮不可以與聖人之言。”知鮮,是說知識淺少;知識淺少的人不可理解聖人的言論。《荀子》也有類似的說法:“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聖人之言。”《淮南子》則說:“短綆不可以汲深,器小不可以盛大。”意思都相仿。

成語“綆短汲深”、“器小盛大”,便是從這裡來的。

補充糾錯
上一篇: 觥籌交錯
下一篇: 耕前鋤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