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代著名的作家和詩人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家境清貧,曾經做過參軍、縣令等小官,時間都不長。
《晉書·陶潛傳》說,陶淵明最後一次所任官職是“彭澤縣縣令”(彭澤縣故址在今江西湖口縣東)。四十一歲的那一年,有一次,上級“郡”裡的“督郵”(官名)到縣裡來,按例,縣令對郡官應當隆重迎接,但是陶淵明不願意。他說:“我不能為了這區區五斗米的官俸,去向一個庸俗的小人折腰!”即日辭職回家,並且寫了有名的《歸去來辭》。在這篇文章中,表現了他對於黑暗的官場生活的左右厭棄和對於農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從此以後,他就再也沒有做什麼官。他在農村中參加勞動,經常和農民接觸,寫出了許多描寫農村美麗景色和歌頌勞動的詩篇,被稱為“田園詩人”。他的妻子翟氏,也參加勞動,當時,人們說他倆“夫耕於前,妻鋤於後”,真是一對志同道合的好夫妻。[
形容夫妻感情融洽,同出同進地勤勞耕作,就叫做“耕前鋤後”。
關於“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句話,有人認為應作這樣的解釋:“我每月只要有五斗米就可以吃飽了,回去自己種地,也能維持生活,何必要做這個縣官去逢迎什麼長官呢?”這樣解釋也可以,與前一種解釋並不矛盾。在舊社會,不滿黑暗的反動統治而寧願放棄官職的人,往往引用陶淵明的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