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上古時代,荒山野林裡到處有兇猛的毒蛇惡獸傷害人畜。《山海經》和《淮南子》等古書中所說的“封豕”和“長蛇”,便是那時著名的二害。
所謂“封豕”,也叫“封豨”,是一種大野豬,據說出沒在桑林地方,長牙利爪,力氣比牛還大,非常可怕。至於“長蛇”,又叫“修蛇”,當時好多地方都有。據說有的長蛇百來丈長,脊樑上還長著刺一般的鬣毛,叫聲象敲梆子;有的紅頭白身,叫起來,“哞,哞”象牛吼。還說,洞庭湖有一條巨蟒,人們叫它“巴蛇”,黑身子,青腦袋,曾經一口吞下了一頭大象。
那時,有一個善於射箭的勇士名叫羿,也叫后羿,他要為民除害,便趕到桑林去,把封豕射死,又到各處去,把長蛇消滅。
由於這段神話,後來人們就用“封豕長蛇”四字來比喻強暴的侵略者。《左傳·定公四年》載:孫包胥要求秦哀公出兵援楚伐吳,說:“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參看“秦庭之哭”)
由於前面提到的洞庭湖“巴蛇”一口吞下一頭大象的傳說,後來就產生了“巴蛇吞象”一語,來形容極大的貪慾。據《山海經》說,巴蛇囫圇吞下那頭大象以後消化了三年,才吐出象的骨頭來。由此可見,也並不好受,要是一般的蛇,也想吞象,那當然是不自量了,所以人們就用“貪心不足蛇吞象”來比喻不自量力的貪得無厭。